2月28日,汕头市高新区管委会正式印发《汕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推动“工改工”工作的若干奖补措施》(下称《奖补措施》),这也是继汕头市出台“工改工”实施意见明确财政奖励后,首个由区县功能区自行制定的奖补标准细则。
阶段来,汕头市在部署“工改工”工作上,密集传递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政策利好,鼓励各区和功能区制定具体奖励标准细则,给予“工改工”项目进一步的财政资金奖励。对此,汕头市高新区早谋划、早布局,拿出更具实操性、精细化的政策,为深入推进“工改工”注入“强心剂”,给企业长效发展吃下“定心丸”。
当前,按照新的改造方向和要求,高新区启动对原有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同时按照“一宗一档”“一企一策”,在1200亩示范片区启动“工改工”试点项目,计划今年内完成100亩的改造任务。随着推出一系列导向明确、支持力度大、覆盖范围广的“工改工”举措,被赋予打造“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新样板使命的汕头高新区,正力争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规划先行力解难题堵点
针对企业发展经营与开发建设的难点和症结,《奖补措施》细化了符合高新区实际的“工改工”支持政策,鼓励原土地使用权人和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实施“工改工”。《奖补措施》共11条,规定了适用范围、审批受理机构、监管要求、奖补原则等内容,按照“不同类型叠加,相同类型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允许改造主体叠加享受市、高新区现行企业发展和“工改工”扶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事实上,此次高新区出台的《奖补措施》已谋划许久。早在去年11月,汕头市高新区就召开“工改工”工作专班会议,要求抓紧出台一系列有利于推动“工改工”的扶持政策措施,提高有意愿改造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汕头市高新区自然资源与建设局工作人员赖昭豪介绍,此次政策的制定以调查为基础、解决问题为导向,在前期便对高新区内各企业进行逐一走访摸查,了解企业参与“工改工”改造中遇到的难题堵点,比如缺乏改造资金、贷款融资困难,以及改造周期长等,在制定政策时则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出发点。
开展“工改工”的关键,是要先摸查清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情况。对此,高新区成立“工改工”工作专班,由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一线进行考察调研;并加大“工改工”相关内容的宣讲力度,争取企业广泛支持,形成共同推进“工改工”的强大合力。同时,高新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利用3D航拍建模等新技术为“工改工”提供可视化的基础材料。
2021年12月28日,结合前期企业摸查情况,汕头高新区自然资源与建设局会同党政办公室、科技与经济发展局、财政金融工作局和投资促进局草拟《奖补措施》的征求意见稿,并向高新区各局(室)进行第一次征求意见。今年2月9日,汕头高新区“工改工”工作推进会议对若干奖补措施进行专题研究,并在2月11日进行第二次征求意见。
2月15日至24日,在汕头市政府门户网站,高新区进行公告,对《奖补措施》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结合各局(室)、专题会议、法律顾问和公众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经过公平竞争审查和合法性审核等起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程序,《奖补措施》最终被审议通过。
根据《奖补措施》,在汕头市相关政策基础上,高新区结合当前推动“工改工”的工作实际,制定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开工、竣工奖励,拆除补助,联合、成片改造奖励等多项奖补举措,充分释放“工改工”红利,为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策兼具“输血”与“造血”,既着眼当前又惠及长远。《奖补措施》不仅回应了市场最为关切的资金扶持,明确高新区企业在“工改工”各阶段可申请的奖补政策,也提出一系列鼓励举措,加快提升企业用地规模和效益,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建项目每宗地最高可补一百万元
模式的探索和制度的创新,是汕头市高新区“工改工”最大的亮点。此前,针对拆除重建类“工改工”项目,汕头市提出,在拆除完成后将按照面积由市给予各区(功能区)资金奖励。
而相较于市里的奖补方式,高新区直接针对各个项目进行奖补。换言之,无论项目大小,只要符合“工改工”改造标准的项目,都可以享受到政策红利。这样直接面向企业改造项目主体的奖补措施,不仅项目覆盖面更广、操作性更强,也有利于企业更精准地申请专项奖补资金。
汕头市高新区自然资源与建设局副局长林增表示,《奖补措施》将充分释放政策叠加的“扩大效应”,允许改造主体同时享受市、高新区现行鼓励企业发展和“工改工”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各类主体参与“工改工”的积极性。
《奖补措施》中提到,对于已签订改造项目监管协议并获得银行业金融机构“工改工”项目专项贷款的企业,在支付利息后可以向高新区管委会申请贷款贴息,标准为当笔贷款利息的50%,单个改造项目累计获得贴息最高为100万元。
在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类型奖励和补助措施方面,《奖补措施》最大的创新亮点是设立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为参照标准的竣工奖励。即企业在参加改造并竣工验收后,根据实际容积率达到许可容积率的具体情况,将以实际上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为参照标准,按80%—100%不同梯次比例奖励企业,一定程度减轻企业资金负担,增强企业改造活力。
赖昭豪举例说,例如一栋占地约10亩、容积率约4.0的高层工业厂房项目,在竣工时大约可获得100万元的竣工奖励。同时,以3.5的容积率为起步,“工改工”项目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许可容积率向高新区管委会申请对应梯次的开工奖励,最高获得30万元。
对于拆除原有建筑物进行重建的“工改工”项目,《奖补措施》明确改造主体可以根据原有建筑物的合法报建手续向管委会申请拆除补助,标准为工业建筑面积每平方米30元,每宗土地最高可补100万元。
针对符合改造条件但缺乏自主改造能力的企业,《奖补措施》还鼓励通过联合或收购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以此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改造的信心。具体而言,对于采取单一宗地上企业联合改造的,高新区将按照改造项目实用地面积每亩1万元的标准给予改造主体奖励;对收购多宗用地进行归宗整合的成片改造项目,根据收购面积进行不同梯次奖励,最高奖励可超过500万元。
政策要“对头”,实施也要“对路”。值得注意的是,《奖补措施》指出,对大宗地块或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低效产业用地再利用的补偿或奖励实行“一事一议”。在奖励方式和时间上,高新区将在“工改工”全过程给予改造主体补助或奖励,即在改造项目立项、贷款、拆除、开工、竣工的各个阶段,符合一定条件的改造主体均可以申请奖补。
五个示范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利好的政策红利,让不少企业参与“工改工”的意愿愈加强烈,位于汕头高新区东片区的高新鹰达机电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高新鹰达”)便是其中一家。据了解,该公司在科技西路有一处约四千多平方米的工业用地,现为两层高的老旧厂房,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高新鹰达总经理助理秦帅告诉记者,高新区出台的《奖补措施》十分适用于企业改造的具体情况。比如改造项目容积率超过3.5便能申请开工奖励,最高可达30万元,建筑拆除也有每平方米30元的补助。“作为企业我们非常高兴,这能让公司大大增强了投资改造的信心。”秦帅说道。
包括高新鹰达在内,当前,汕头高新区“工改工”示范项目共有5个,其中4个位于西片区荣升科技园,1个位于东片区。针对企业不同情况,高新区坚持“一宗一档”“一企一策”,结合企业用地和经营现状,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试点先行,分类实施。
以推动“工改工”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汕头高新区将为新工业注入新内容、新动能。其中,东片区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定位,建设深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新型工业大厦、工业孵化器等;西片区秉持整合提升、扩容提质的原则,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并在村集体划留用地,谋划建设标准厂房。
当然,想真正激活“工改工”的运行“细胞”,要求这些政策举措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而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体现在效果上。目前,高新区“工改工”的奖补申请主要采取线下申请,并经高新区管委会审核同意后安排发放。企业可根据不同奖补类型提交相应资料,主要包括奖励申请表、企业营业执照、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基础资料。汕头高新区还将制定相关配套细则,明确申请流程和提交资料的具体要求,同时安排工作人员与企业进行直接对接,指导完成申报。
接下来,汕头高新区将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向企业宣传“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工作部署,做好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奖补政策》的介绍与宣传工作,提高各类主体参与低效产业用地改造的积极性与信心。(●南方日报记者 蔡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