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义龙新区始终按照全州改革发展“试验田”战略定位,聚集“新材料产业集聚区”首位产业发展规划,精准定位、精心布局、精细管理、精诚服务,以建成国家级高新区为根本目标,推动龙头工业企业强势崛起,筑就新型工业新高地。
精准定位 推进三个目标
黔西南循环经济创新实验区。加快推进生产体系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转型,以“两山”发展理念为前提和基础,注重打造区域循环经济,谋划一批特色循环经济产业和项目,延伸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双赢”。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作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核心内生动力,打造黔西南循环经济创新实验区,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黔桂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紧跟国家产业升级步伐,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新变化,加快承接平台和要素保障机制建设,持续培育优强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补齐行业短板,抢抓战略机遇,在先进制造业、大数据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形成发展新动能,以新型工业引领经济结构调整,打造黔桂滇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向国家层面的战略和产业需求,紧扣质量之本、鼓足科技之劲、敞开开放之门,打造科技研发和高新产业主战场。聚焦新动能、新活力、新优势,强化要素支撑,全面创建产业突出、要素集聚、氛围活跃、服务高效、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产城融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精心布局 建成四个园区
新材料龙头产业园区。在新桥、德卧、龙广三镇交界处,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积极打造以锂离子电池为切入点的新材料产业园区。
生态载能产业集聚园区。在郑屯鲁屯万屯三镇核心区规划31.6平方公里土地建设生态载能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能源、钢铁、铁合金、水泥建材、资源回收利用等产业。
大数据产业信息园区。全面打造大数据产业园区,为大数据产业奠定了坚实发展基础。
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园区。以顶效街道红星工业区为核心,规划用地13.64平方公里,大力发展民族医药产业,建设集民族医药、医疗服务和康养产业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精细管理 落实“两山”理论
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厚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底色,实现生态建设与新型工业发展双促进出新绩,落实产业低碳要求,强绿色发展。围绕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行业领军型企业的发展思路,狠抓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目前,引进固鑫新材料等15家新材料企业入驻新材料产业园,聚集日均消耗1200吨垃圾焚烧发电的粤丰环保、100万吨废钢循环利用聚鑫工贸、120万吨废纸循环利用鹏昇纸业等资源循环利用型环保企业,初步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
深入开展全区企业降污降碳整改,通过安装抽烟、收烟系统、环保布袋、增压风机基础等措施不断提升生产防污工艺,降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截至目前,完成对碳排放量大的20余家企业的技改工作,逐步形成绿色生产态势,有力改善新区生态环境质量。
精诚服务 抓好扶强助微
增强创新主体,锁定龙头企业,全力支持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以点带面加大创新投入,持续提升园区整体创新水平,充分用好东西部对口援助机遇,积极与援助地区的科技型企业对接协调,采用“异地孵化+本地加速”模式,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孵化示范、产业转化”链条,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在国际的影响力。
加大政策扶持,对园区内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技术引领较好、生态环保领先的企业,给予三年期零租金、零税费等扶持政策,为科技创新和高新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市场拓展、企业管理、项目申报等服务,不断提高园区产业科技创新实力和专业化、个性化服务能力,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制定支持“双创”深入发展政策措施。
深化园区服务,合理利用零散土地空间,通过搭建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提高各园区土地共享程度,有效促进产业融合,科学规划建设专家公寓、人才社区、医疗康复中心、科研平台、就业创业服务中心、金融机构等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为引进人才、园区员工、本地居民、易地搬迁新市民提供舒适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