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让各族群众真正享受到更多实惠

时间:2022-06-28 10:05:17来源:广西日报

律动的民族音乐,跃动而自在的舞步……日,在北海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海城区贵州南路社区,各民族群众晚饭后在广场上跳舞健身,彼此互动、其乐融融。

这是海城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一个生动场景。该区是北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虽不是多民族聚集区,但居住着4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城区常住人口5.4%,约2.8万人。

年来,海城区紧紧围绕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通过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建设民族团结宣传阵地、强化民生保障等举措,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并主动讲好渔家儿女互助互爱的故事,为北海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注入力量。6月6日,海城区获命名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1建立机制延伸基层触角

期降雨频繁,您家里有没有出现下水道堵塞的情况?”“辛苦你们专门跑一趟,我目前生活上一切顺利。”日,海城区中街街道幸福里社区网格员梁群到京族居民邓俊琼家开展日常回访工作,了解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协调解决难题,得到群众点赞。

“海城区在机关、街道、村(社区)均设置民族工作信息员,明确专人负责,形成县区、街道、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网络管理体系,充分激活创建工作基层‘细胞’活力,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网、责任到格。”该区民宗侨务局局长钟春华介绍,社区网格员以疫情防控、创城入户宣传等为抓手,深入到少数民族居民家了解情况,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及时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困难。同时,畅通信息上报及跟踪回访工作机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基层触角不断延伸。

海城区将该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工作任务清单,形成了统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为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海城区建立机制,进一步完善民宗侨务、民政、卫健等部门单位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2示范引领建好“民族之家”

位于海城区的地角女民兵连史馆内,记录着上世纪渔家姑娘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守海卫民的故事,她们被誉为“北部湾畔的铜墙铁壁”“南海前哨的红色娘子军”。

“进入新时代,地角女民兵们的传奇故事在延续。我们以连史馆为载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深入群众家中、登上海港渔船,向群众宣传民族政策,地角女民兵连还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日前,在一次交流活动中,地角女民兵连连长龚安娜声情并茂地讲解,各族群众代表认真观看馆内的图文记载,感受边海防文化,不时就图中的女民兵事迹进行互动交流。

“这里的每一张图片都很生动,每一段文献记载都很感人,特别是女民兵们为民族团结主动付出的精神令我很感动,以后我也要向她们学,主动宣传民族团结理念。”蒙古族群众孟凡啸说。

海城区突出当地特色,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主动讲好渔家儿女故事。该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树立了地角女民兵连、赤西村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同时,该区搭建少数民族社区服务台,在赤西村、地角女民兵连、贵州南路社区和西边垌村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在独树根西、政法路等社区设立“民族之家”,建立起方便各族群众办事的台,整合社区骨干力量,开展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活动。2020年以来,驿马西边垌村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西街贵州南路社区被评为北海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高德街道赤西村、地角女民兵连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利用这些示范点,海城区结合民族节日,举办文艺演出、民族特色体育活动、民族特色美食制作品尝活动等;开展进机关、进学校、进海防等“十进”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辖区的民族文化氛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聚焦“三事”改善民生福祉

“我写下微心愿后,社区很快就帮我解决了。”家住西街街道贵州南路社区的黎族市民蔡淑文告诉记者,今年5月,她发现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便通过“解忧超市”(北海收集解决群众诉求的集中台)反映,社区迅速组织人员到街巷确认情况,并安排维修人员对路灯进行维修,很快路灯就恢复了往日的明亮。

“‘解忧超市’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便捷的诉求渠道。”贵州南路社区书记郑尹东介绍,社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解忧超市”,收集各族群众的民情民意,及时回应群众点滴诉求,推动解决困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

年来,该区坚持创建为民,创新打造“党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营造各民族交融型社区环境,着力解决各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少数民族群众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同时,海城区还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延伸至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领域,结合各村特色亮点,推行“民族团结+旅游+产业+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盘活资源、发展产业,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当地。该区加大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政策,帮助大家解决医疗保险、就业、上学等问题;积极争取上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村屯修建村庄道路,让各族群众真正享受到更多实惠。(本报记者覃鸿图通讯员劳文静)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