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启动文学遗址遗存田野调查 首份遗址遗存档案已经建立

时间:2022-08-03 10:38:40来源:辽宁日报

文学遗址遗存档案记人、记事、记时代,是文学发展史的实物见证,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价值。为完善辽宁文学史提供实物资料,有助于用文学讲好辽宁故事。期,辽宁文学馆启动了辽宁省境内文学遗址遗存的田野调查和建档工作。辽宁文学馆与我省14个市的文联、作协展开合作,逐地开展文学遗址遗存田野调查,撰写辽宁文学遗址遗存田野调查报告,建立辽宁文学遗址遗存档案,编辑《辽宁文学遗址遗存名录》。

首份遗址遗存档案已经建立

辽宁文学馆经过田野调查建立的第一份文学遗址遗存档案,是关于代蒙古族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诗人和画家尹湛纳希的。

这份档案主要录入了尹湛纳希纪念馆、尹湛纳希家庙(惠宁寺)、尹湛纳希墓(尹湛纳希文化园)三部分内容,每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名称、地址、年代、现状、概况等子项目,以文字和图片形式记录,翔实、具体。

从文字记录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尹湛纳希(1837—1892年),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出生于内蒙古卓索图盟吐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市)忠信府的蒙古贵族家庭,是成吉思汗的第28代后裔、旺钦巴勒第七子。受其父影响,尹湛纳希自幼聪颖好学,勤于琴棋书画,精通蒙、汉、藏、满4种语言,为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尹湛纳希从10岁创作诗歌《白云》开始,文学创作贯穿其一生,不仅写出了蒙古族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爱情小说《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历史小说《青史演义》,而且创作了许多诗歌、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翻译了《红楼梦》《中庸》等书籍,因此他被称为“蒙古族的曹雪芹”。

尹湛纳希文学遗址遗存档案的建立,从他的故居、求学问道之处、生业绩展示到他的墓地,系统而完整地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具有重要的文史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时代风貌,对研究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家萨仁图娅说,尹湛纳希是蒙汉文化交流的先驱者,尹湛纳希文学遗址遗存档案的建立,是辽宁地域文化多彩特征与民族文化交融结晶的呈现,关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共建中华美好精神家园。

通过田野调查,朝阳市作协还提供了位于朝阳县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的清代举人许植椿故居、生于凌源市万元店乡热水汤村的代蒙古族哲学史上重要代表人物罗布桑却丹的相关资料等多条线索,辽宁文学馆将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为可以确定下来的文学遗址遗存建档

与朝阳市一样,未来一年时间里,我省其他市文联、作协也将配合辽宁文学馆在辖区内开展大规模文学遗址遗存田野调查,形成的相关调查报告将成为每一份文学遗址遗存档案的基础材料。

分两个阶段逐地调查建档

文学遗址遗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文学发展史的实物印记。

如何精准把握我省的文学遗址遗存?辽宁文学馆决定进行田野调查并建档,分两个阶段实施。按计划,田野调查阶段为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资料建档阶段为2023年9月至12月。

田野调查对象包括辽宁古今文学留存的遗址遗存,诸如作家的故居、流寓之所、读书创作地、到访留迹、题诗文、碑刻、摩崖石刻、坟墓、祠堂书院、纪念馆,与作家有关的公园、寺庙、古塔、楼阁等,对这些遗址遗存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文学价值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形成集文字、照片、视频于一体的系统资料。

据了解,辽宁文学馆成立的田野调查工作小组,已与我省14个市的文联、作协展开合作,请各地文化部门、文学社团、作家等协助,按所划分的3个片区分批有序地深入当地展开调查。“专门开展文学遗址遗存调查,在国内并不多见,我们也是在探索中进行,力求做到精准、细致。”辽宁文学馆工作人员张忠诚说。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林雪说,这些文学遗址遗存档案的建立,保存的是一种记忆、一种精神,将其利用好,也是一种文脉的延续。(本报记者 赵乃林)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