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高埗镇三面环江,内部河溪纵横交错,是典型的水乡地形,但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河涌治理曾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高埗镇紧扣增进民生福祉,通过推行河涌两岸综合整治、“畅流活水”工程及落实“河长制”等措施,大大提升了镇内人居环境、河涌水环境和城市品质。当前,“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高埗镇共开展21个河涌整治工程,完成全镇44条内河涌整治工作、8个“畅流活水”工程,实实在在激活两岸新空间,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助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两岸打造亲水平台
提升城市品质
自今年7月底进场施工以来,高埗镇内河涌(中心涌)两岸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全力冲刺年底前基本完工。
根据规划,该工程建设长度为4.48公里,从高埗泵站一直延伸至冼沙中心桥,内容主要包括对原新创公园和现有2处龙船棚升级改造、新建两个生态停车场,还有新创滨水长堤、研学长廊、活力慢行道、河畔游园、宜居水岸5个区域建设,设计上注重突出宜居和人文价值。
中心涌是横贯挂影洲围的主要河涌,其中在高埗镇内约有6.88公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河道两旁工厂增加,加上截污不到位、排污口多,附近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往里倒,导致水体黑臭难闻。
2014年,高埗启动挂影洲围中心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约6.059亿元,通过对河道整治、两岸景观、泵站水闸联调系统的建设,推动水质全面改善。待两岸综合整治工程建成后,将成为镇内新晋的市民“打卡点”。
近年来,高埗镇大力开展河岸整治及碧道建设等。除了中心涌,随着东莞高规格推进“三江六岸”片区建设,2020年—2035年期间,高埗镇计划建设碧道48.5公里。当前,中堂水道碧道(芦村段)、高埗东江南支流碧道工程(梨川大桥至高埗泵站段)均已建成。其中,芦村段碧道长约1.8km,投资约1500万元,建设前,江边曾是泥泞不堪。如今沿江新建6米宽碧道、新建休闲公园3处,还有多个栈桥、亲水平台及休闲小景;东江南支流碧道工程长约4.8km,投资约384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观景平台、慢行道、跑步道和人行道铺装,打造亲水平台、升级改造龙舟码头等。
“畅流活水”工程显效
黑臭水体变“生态水”
近期,高埗镇上江城凌屋村片区的“畅流活水”工程完工通水,曾经的“死水”流动起来,沿河居民纷纷点赞。
该片区的河涌包括7条内河涌,河道总体蜿蜒曲长。过去,由于水系之间不连通、水体流动性差、水体自净能力弱、河床高程高等问题,河涌水质时好时差,甚至个别河涌曾出现黑臭问题,对周边群众生活影响较大。
为了让片区河涌水“动”起来,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经过多次模拟、论证后,高埗镇决定实施“畅流活水”工程。项目于2021年6月动工,2022年5月底基本完工通水,投资约1019万元,内容包括清淤清障及新建了上江城泵站(取水规模3m3/s)、节制闸4座、水系连通4处。如今,片区各河涌之间相互连通,在上江城泵站补水及节制闸联合调度作用下,整个片区的河涌水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河道水动力逐渐提高、水量明显提升。
此前,冼沙村“畅流活水”工程也已顺利完成,使乡村生活大变样。以前的冼沙一支渠堤边被占、河面垃圾成堆、水体黑臭难闻,曾因脏乱差被群众投诉。冼沙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通过拦截污染源头、清淤疏通河道、补充干净活水、养殖水生植物、绿化河岸景观等系列措施,使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消除黑臭现象。该项目于2021年5月启动施工,10月完工、通水,从工程选址、河道清淤清障到修建一系列配套设施,共投入675万元,新建了2座一体化泵闸、2座水闸以及1座旋转堰门。
接下来,高埗镇将以更高的决心、更大的力度,以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突出重点,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让河涌重焕生机。(●南方日报记者张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