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以系统思维打好灾后重建这场硬仗

时间:2023-08-08 19:43:41来源:京报网


(资料图)

随着雨停水退、晴空再现,北京各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展开。在受暴雨山洪影响较重的地区,乡亲们抄起铲子、开动斗车,清理路上的淤泥、杂物,不少人已回到自家果园、大棚,重整旗鼓开始新的劳作。

北京这轮140年以来的最强降雨,降雨总量达42.83亿立方米,相当于306个西湖的水在短短几天内从天而降。全市主要河流,特别是永定河水位暴涨,门头沟、房山等地更发生山洪及塌方灾害。连日来,全市上下闻汛而动、战风斗雨,大家都殊为不易。目前,永定河水位已下降,水流较为平缓;房山、门头沟、昌平所有失联村已全部复联;房屋修缮按下“加速键”,转移安置居民开始陆续返家。可以说,各方面情况基本稳定有序,我们的防汛救灾工作总体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同时也要看到,很多地方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都遭到了破坏,还有不少群众房屋泡水、农田被淹,财产损失严重。这些现实问题对城市的影响、对个人和家庭的冲击都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抢险救援工作持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的压力愈发凸显。特别是眼下,七下八上的主汛期还没有过,强降雨随时有可能再来,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仍然很高。当务之急还是继续推进排涝、清淤工作,抓紧修复水利、交通等受损设施,保障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紧急抢通的各条“生命线”能否时刻保持畅通?液化气等管道接通后,有没有反复排查安全隐患?非常时期,必须把类似工作做得再细致一些,把问题想得再周到一些。

进一步看,广义的“清淤除障”还包括很多后续环节。比如,抓紧开展保险理赔工作,及时定损,做好应赔尽赔、应赔快赔;开展全面消杀,加强健康知识宣传科普,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事项千头万绪,有待逐一解决。让大家尽快回归正常生活,踏踏实实把日子过好,考验着人民政府的担当作为,更有赖于各个部门联动协作。

“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可持续发展。”从专业视角看,灾后恢复重建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是灾害管理由非常态救灾转向常态防灾减灾的关键。而纵观过往经验,自然灾害不仅会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损伤”,也会在社会关系、文化、心理等社会层面给人们带来伤害。这也意味着,重建不仅是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更包括重塑信心、改善生活。眼下,多区都建立了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深入洪灾安置点开展心理疏导。也期待实在的关心再多一些,细致的关注再久一些,让受灾群众能真正振奋精神、重燃希望。

灾难总会带来创伤,但善于总结经验、努力向上生长的国家与城市,总会从灾难之中收获启示。中国本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似乎更为频繁。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动辄“百年不遇”“千年一遇”,正不断突破已知经验。而对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山区一向是风险高发区;在长期演变发展中,大面积、人口密集的老旧小区以及诸多老建筑、老设备等,往往也易成为灾难中的薄弱地带。着眼未来,从空间布局、应急供应、恢复能力等多个方面继续对基础设施进行韧性提升,在改善民生的同时清除隐藏在其中的安全隐患,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课题。此外,也要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与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为实现快速响应和恢复重建打下坚实的社区基础。

困难只是暂时的,我们曾并肩挺过风雨,这次依然会携手走过艰难时刻。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考虑,坚持党群一心、干群一心,一定能让我们的家园尽快重现往昔美好。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郑宇飞

流程编辑:u028

关键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