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险企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继国有六大行之后,近日,多家上市险企相继主动发布公告,披露今年以来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情况。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三家上市险企,今年前三季度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累计超过10.2万亿元。
其中,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人寿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超过3.3万亿元,中国平安累计投入逾5.9万亿元人民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人保则在服务乡村振兴、绿色环保、健康养老等多个方面为实体经济提供风险保障。
与此同时,作为金融机构领头兵的上市险企,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稳健。中国人保同时披露,公司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8.53亿元到238.91亿元,同比增长10%到15%。
三大险企发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
继国有六大行之后,10月16日以来,多家上市险企也主动披露服务实体详细数据,在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大局。
其中,中国人保披露,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国人保累计保额超1400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022年前三季度,赔付支出约2570亿元人民币,日均赔付约9.4亿元人民币。
中国人寿表示,今年以来,公司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力度。截至2022年9月30日,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超过人民币3.3万亿元。
中国平安则在10月17日晚披露,截至2022年9月末,公司综合运用保险资金、银行信贷及资产管理等金融资源,累计投入逾5.9万亿元人民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覆盖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建项目,护航“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中国平安旗下保险业务累计理赔案件超55860万件,理赔金额达15068亿元人民币。
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的同时,上市险企整体经营保持稳健。中国人保披露业绩预告,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28.53亿元到238.9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78亿元到31.16亿元,同比增长10%到1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中国人保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226.02亿元到236.2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55亿元到30.82亿元,同比增长10%到15%。
中国人保同时表示,本期业绩预增主要原因是公司坚定落实卓越保险战略、扎实推进六大战略服务,大力推动子公司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业务发展质量和效益。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业务结构更加均衡;公司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强化承保风险选择,不断提升理赔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加。
加大国家重点领域投资
坚守保险本源,头部险企以服务乡村振兴、绿色环保、健康养老等方面为主要抓手。
具体而言,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中国人保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稳定农业生产、支持乡村振兴,截至2022年9月30日,通过农业保险提供了1.64万亿元人民币的风险保障;中国平安的“三村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近500亿元人民币资金帮扶乡村产业发展。
在服务绿色环保方面,中国人保积极贯彻“双碳”战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及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对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融资服务,截至2022年9月30日,投资服务国家战略合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寿全面助推双碳行动,2022年9月末的绿色投资规模超过人民币4000亿元。
截至2022年9月末,中国平安的绿色投融资规模约3198亿元人民币,绿色银行类业务规模约1842亿元人民币;2022年前三季度环境类可持续保险产品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约1105亿元人民币。
在服务健康养老方面,中国人保主动作为助推养老健康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截至2022年9月30日,通过惠民保提供了20万亿元人民币的风险保障。
中国人寿也深度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多元化的保险保障需求。截至2022年9月30日,中国人寿在全国承办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覆盖近3.5亿人;长期护理保险覆盖2600多万人,累计在25个省市落地84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积极参与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加快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全国试点扩面。
此外,在服务智慧交通、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中国人保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物联等高新IT技术融入保险产品,截至2022年9月30日,为超过1亿车险客户提供交通安全,并累计为集成电路重点客户提供约7000亿元人民币的保险保障服务。同时,中国人保还积极发挥保险功能作用和专业优势,首创“城市保”战略项目,为各级地方政府提供按需定制、灵活组合的一揽子风险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9月30日,累计为社会治理方面提供25万亿元人民币的风险保障。
综上,长江商报记者粗略计算,上述三大险企在今年前九月服务实体经济投资规模累计超过10.2万亿元。(●长江商报记者蔡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