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兴,则经济兴。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才能为经济稳增长夯实基础,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指引,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产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做优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全区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要素产出效益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凸显,逐步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筋骨”更强“体魄”更壮
柳州,广西工业重镇,一辆辆穿梭往来的新能源汽车,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符号。
从曾经的以微车为主到商用车、乘用车并驾齐驱,再到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拓新蓝海,高速转动的车轮和不断书写的“传奇”,见证了这座城市工业转型发展的步伐。如今,依托3家整车企业、4家专用车企业,柳州市已集聚1000多家骨干零部件企业,形成千亿元汽车产业集群。
加快工业现代化是广西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翻过的“山”——近年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等重重挑战,我区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战场,既加快发展速度,做大工业总量,又深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奋力闯出速度质量统一的产业振兴之路。
体量不断壮大——202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6074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全区工业营业收入2.2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7100多亿元。
发展活力更足——近3年,全区每年平均增加规上企业1000多家,截至2022年一季度,规上企业总数超过8200家,比2012年末增加近3000家。
基础更为牢固——据统计,目前全区工业行业大类有39个,接近全部工业门类,广西工业基础更实、质量更优、韧性更足。
动能转换结构更优
南南铝加工热轧制造中心,由该公司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和多家制造企业共同研发的国内首台套辊底炉格外引人注目,自2020年5月建成投产至今,已累计生产合格产品超过4万吨,打通了航空航天铝合金中厚板全线生产装备中受制于人的最后一环。
从“鸟枪换炮”到“高端铝合金产品上天入海”,再到自主研发制造重大短板装备项目,自主创新成为南南铝加工加快蜕变的底气。近年来,南南铝加工先后攻破航天、航空、轨道交通、3C泛半导体等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多次创下中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纪录,产品销量大幅增长。
在跃动的广西工业发展曲线里,创新是最强劲的脉搏。当经济进入新常态,在依靠资源投入带动增长的粗放型经济难以为继的时代背景下,广西工业主动应变、谋变,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拉动为主向效率引领、创新驱动转变。
“老”树新枝:2021年,全区实行“千企技改”项目1168个,建成84个智能工厂和50个数字化车间,机器换人、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粗放、低技术水平、高消耗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
“新”兴向荣:紧跟现代产业变革趋势,新兴产业在精心培育中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智能手机等新产品每年成倍增长;“数字广西”加快布局,全区数字经济规模预计突破8000亿元。
“轻”起扬帆:从路边摊到“粉”圈顶流,小小螺蛳粉风靡全国并造就百亿元大产业;冰箱、空调等智能家电实现广西制造“零”的突破;机电设备、黄金珠宝等轻工产业快速发展,轻工业“断层缺位”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
加速崛起积聚而成的新动能,为我区工业结构调整按下了“快进键”。“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区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至16%。
谱写“链”曲聚势勃发
北部湾畔,北海依托惠科等龙头企业,发挥配套产业链比较完善的优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实现新跨越;钦州石化产业从“一枝独秀”到“多头并进”,初步形成“油、煤、气、盐”特色化、专业化石化产业体系;玉林市铜基新材料、不锈钢、新能源材料等临港产业链初现雏形,全力打造全国重点金属新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贺州构建“原料开采—加工—销售—应用”一体化碳酸钙产业集群,“点石成金”正在成为现实……
八桂大地,一批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跃然而出,展现广西工业发展态势之变。
近年来,广西明确“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推动相关配套产业协同布局,带动产业链提升,逐步改变了“企业孤岛成长”“工业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产生产业发展的倍数效应。
外引内育,“强”出竞争力。成功引进华谊、吉利、华为、惠科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实现“引进一个大企业,突破一个大产业”;实施“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企业大集团提升行动,打造领航企业新方阵,全区产值百亿元工业企业达23家、柳钢成为全区首家千亿元产值工业企业;确立百家单项冠军、百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百家龙头企业的“三百培育工程”,更多细分领域“小巨人”“隐形冠军”不断涌现。
项目为王,育出新优势。我区建立了“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千企技改”工程项目等平台,推进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促转型调结构的重大项目和补链强链项目。2021年,全区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5%,“双百双新”项目推进393个、开工97个、竣工86个。
上下“链”通,“延”出新价值。南宁、百色市大力延伸高附加值工业型材、航空航天铝合金、汽车轻量化用铝、高铁动车铝制件等铝精深加工产品;柳工装载机、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本地配套率提升至77%、57%、44%。
伴随产业重构,目前,我区已打造10个千亿元产业,重点发展的汽车、机械、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产值占比突破80%。
从粗放型向注重引领未来的成长性、集约型转变,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多元化、特色化、集约化的广西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正逐渐成型。(本报记者骆万丽实习生翟孟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