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树林造林完成全国首个蓝碳交易 加强保护管理促进红树林资源加速恢复

时间:2022-10-12 08:16:50来源:南方日报

2021年6月8日,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在青岛签署,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通过人工造林、生态修复等工程,湛江红树林面积由1985年的7186.3公顷恢复至目前的9960公顷,成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

项目发起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光程介绍,该项目将2015年至2020年期间保护区管理局依托麻章岭头岛退塘造林、湿地恢复工程等项目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VCS和CCB标准进行开发,预计在2015年至2055年间可产生16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年均减碳4000吨。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了项目自2015—2020年间产生的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日常工作、活动产生的碳排放,该项目收益将用于维护红树林生态修复。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苇表示,管理局不仅利用社会资金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为蓝碳项目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还将用于周边村庄修建道路、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生活生产条件。

目前,湛江已成为全省推进红树林营造恢复工作的主战场。根据我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湛江到2025年要营造红树林2813公项、占全国总任务的31.1%,修复现有红树林1370公顷、占全国总任务的14%。

笃行不怠

加强保护管理促进红树林资源加速恢复

退塘还林护生态

珍稀飞禽聚半岛

雷州半岛,南海之滨,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呈带状间断分布着红树林。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较多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成员。

然而,在水产养殖兴起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湛江地区围塘养殖兴起,不少红树林曾遭到破坏。

为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2017年以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保护区内养殖塘清退工作。同年,《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颁布,为红树林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如何解决当地百姓生活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湛江将红树林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行不同管理方式。

彼时,在麻章区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一口口养殖塘挤占了红树林原有的生存空间。经过几年努力,湛江麻章区政府依法撤回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内133.33公顷养殖行政许可,注销原发放的《水域滩涂养殖证》和海域使用权证。截至目前,保护区管理局及麻章区政府清退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养殖塘410.5公顷,岛上所有养殖户退出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依法拆除养殖设施,恢复红树林生长所需自然环境。

在实验区,保护区管理局与有关镇政府、村委会等单位签订共管协议,对实验区内4575.97公顷养殖塘实现共管,确保红树林正常生长基础上允许适度养殖。

在加强红树林保护管理的基础上,湛江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遵照适地适树原则,在退化和被破坏的地方科学营造人工林,促进红树林资源加快恢复。

“十三五”期间,保护区共新造红树林5700亩,封育补植18900亩;开展入侵物种清理工作,清除互花米草410.5亩,改善红树林生长环境。目前,红树林成活率高,长势良好,造林复绿成效显著。2021年10月,“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随着区域内红树林资源的恢复,保护区鸟类及底栖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生物多样越来越丰富。

根据保护区管理局水鸟监测队监测发现,保护区鸟类种类从2007年的194种增加到2020年的306种,并在2016年监测到我国最大一批勺嘴鹬(43只)在保护区的越冬记录。

2019年,保护区成功申报鸟类环志工作点,开创我省鸟类环志工作先河。那一年,保护区为1只全球极危水鸟——勺嘴鹬进行了环志,环志旗标编码为“OX”,这是湛江红树林首个国际环志编码,同时创下勺嘴鹬在中国大陆越冬地区第一只环志记录。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推进,红树林也因其生态价值而备受瞩目。2021年底,湛江建设“红树林之城”的号角正式吹响。接下来湛江将通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建设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推动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 南方日报记者林露)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