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漳州市分行护航“生态漳州”建设的路径探索

时间:2022-11-24 18:09:43来源:财讯网

 

(农发行漳州市分行 戴俊玉 赖文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把“发展绿色金融”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本文结合现阶段农发行绿色信贷支持“生态漳州”建设的重点领域,分析农发行支持“生态漳州”建设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重点阐述农发行漳州市分行如何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优势,为加快“生态漳州”建设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绿色信贷业务是金融业践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主要方向。漳州市“十四五”规划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发展导向全面树立,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推进生态强市建设工作,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为根植漳州大地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拓展绿色信贷业务提供了新发展机遇。农发行漳州市分行如何主动策应漳州“十四五”规划支持绿色发展,如何更好打造“绿色银行”特色品牌,是现阶段及未来信贷工作的主线。

一、农发行漳州市分行绿色信贷支持“生态漳州”建设情况

福建省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漳州市为了有效推动辖内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近年来,漳州市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碧海“四大工程”,气质、水质、土质得到明显提升,入选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农发行漳州市分行充分发挥“绿色银行”品牌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围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建设、生态旅游等重点领域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累计授信绿色信贷98亿元,实现投放33.1亿元,支持绿色信贷项目20个,绿贷在全行各项贷款占比23.65%,在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聚焦支持水环境治理。“十三五”以来,漳州市以水生态环境改善为核心,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增容两手发力,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全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大幅提升,市级、县级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围绕农村污水处理,农发行漳州市分行累计授信38.8亿元,投放18.8亿元支持芗城、长泰、华安、南靖、漳浦、云霄等多个县区污水处理项目,新建或修复污水处理站685座,铺设污水管网总长4110千米,最高日污水处理总规模达2.72万立方米,有效推进漳州地区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同时,还支持了东山岛海湾生态整治,生态治理让东山海岸重新绽放碧海风光。

(二)突出支持土地综合整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漳州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当前,漳州正大力实行补充耕地制度,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2022年1-7月,漳州市实现补充耕地面积达5000余亩,位居全省第一。围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发行漳州市分行已累计授信24.2亿元,投放5.1亿元绿色贷款支持平和县、漳浦县1万余亩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整治。通过对低效的园地、农场进行平整、改造,建设成高标准农田,进而规模化种植水稻、蔬菜、水果和养殖等,既补充了耕地,增加耕地的保有量,又促进粮食生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

(三)大力支持旅游景区提升。旅游产业是绿色信贷重点支持行业。漳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发展文旅产业出台了多项措施,先后制定了《漳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漳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把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2022年上半年,漳州27个省级文旅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7.81亿元,完成投资额13.72亿元。围绕旅游景区生态提升,农发行漳州市分行已累计授信9.5亿元,投放1.6亿元支持南靖土楼景区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通过景区绿色生态提升,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土楼的旅游价值,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四)积极支持城区生态修复。漳州系历史文化名城,更是生态之城。长期以来,漳州市统筹推进城市内河、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改造和整治,全力建设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着力提升城区绿色生态颜值。近年来,农发行漳州市分行累计授信23亿元,投放7.3亿元支持漳州市区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龙江岁月二期、龙海中心城区老旧片区改造、漳浦县府前唐街片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助力市区、高新区、龙海和漳浦等城区生态修复。通过绿色信贷投放,城市内河水质更清、老城区更绿,城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农发行漳州市分行支持“生态漳州”建设面临的难点及问题

(一)环保信息不能有效满足绿色信贷的需要。环保信息对金融机构判定业务性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目前官方公布的环保信息并不能有效满足绿色信贷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与银行信贷审查的要求存在差距,导致无法对绿色项目及时给予支持。二是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很窄,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三是信息内容不全面,难以满足业务需要。如机构反映某些地区的环保评级结果仅为“环境合格”和“环境非合格”,并未对“环境合格”和“环境友好”进行区分,导致其不能利用这些信息有效判断绿色金融项目。四是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尚未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机构所需环保信息还需向当地政府获取。

(二)优质的绿色信贷项目储备不足。一是绿色信贷项目缺乏财务可持续性。由于绿色项目本身的公益或半公益属性,普遍面临着回报偏低、资金回收周期较长等行业共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难度。例如有很多绿色项目受限于固有条件,缺乏现金流或现金流不足,导致金融机构难以提供支持。二是绿色信贷项目担保资源不足。受风险防控要求,银行很难为绿色信贷项目提供信用贷款,普遍要求提供优质企业保证担保或足额且易变现的抵质押担保。漳州各县区地方国企因承建项目多,融资较为分散,企业有效资产已基本抵押给各家银行,可提供保证担保的优质国企较少,造成绿色信贷项目担保资源不足。专业性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费用较高或要求承贷企业提供相应的反担保,给承贷企业寻求专业性融资担保造成一定阻力。三是绿色信贷的政策标准需进一步明确。有些绿色项目存在着标准定位模糊、信息披露不透明等方面的问题,对绿色信贷认定口径、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等带来不利影响。

(三)推动绿色信贷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一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成效不明显。农发行目前绿色金融仍以传统的项目融资和绿色信贷为主,产品设计上采取在既有营销产品基础上标记认定绿色信贷的方式,即在原有信贷产品中加入调查环节绿色行业标准认定为绿色信贷,尚未将绿色标准嵌入到信贷产品定义中。绿色金融产品设计、绿色银行制度建设未成体系,限制了农发行在配置绿色金融资源中的作用。二是绿色信贷发展不平衡。目前,农发行漳州市分行绿色信贷项目主要集中在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城乡一体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五个信贷产品,贷款余额占全部绿色贷款余额的85.7%,海洋生态修复、废弃矿山生态治理、清洁能源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很小或未涉及,绿色信贷服务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三是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业务队伍的绿色信贷项目融资策划能力不足,对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政策的掌握尚未达到专业程度,特别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理解、以及对绿色信贷相关的政策法规、碳排放权等权益质押和各类环境指标的掌握还不够。

三、进一步支持“生态漳州”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聚焦重点领域,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一是研究拓展支持领域。一方面,助推产业生态化,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支持培育绿色产业发展。优化信贷结构,聚焦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生产、节能环保、绿色服务等六大绿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围绕粮食安全,支持生态环保农业;围绕民生重点,促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形态进化。另一方面,支持生态产业化,即将生态环保、生态治理等领域产业化,加大农业资源保护利用、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农业生态保护修复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提升农业生态产品价值。二是加大信贷模式创新力度。积极探索运用污水处理收费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绿色权益补充还款来源,提高项目综合性现金流覆盖比例,拓宽绿色金融服务范围。围绕森林覆盖率、可再生资源收益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研究设计“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模式。同时,加强与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合作,探索三方共赢和符合业务发展实际的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对于重大绿色信贷项目,综合考虑项目特点,在信贷规模、利率优惠、担保模式等方面实行适当的差异化信贷政策,例如提供足额保障信贷计划、合理设置贷款期限、执行最低资本金比例、适度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等。对于省市重点绿色信贷项目、紧急民生实事项目,在调查、审查、审议、审批、发放等办贷环节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实现绿色效应。

(二)加强绿色项目策划服务,增强绿色项目成熟度。一是完善政银企绿色项目联动合作机制,银行在绿色项目规划期就进行对接,并通过组建一支兼具绿色信贷知识与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及早参与绿色项目培育策划,全程提供绿色项目咨询和融资融智服务,帮助项目方更好熟悉绿色项目策划及农发行信贷支持产品,共同促进项目达到环保评级和信贷准入标准。二是结合地方绿色产业发展特色,围绕农发行自身信贷政策和产品优势,为绿色项目设计并提供科学合理的融资方案,对同一区域、相关领域和行业的同类型“散、小”绿色项目进行捆绑,采取“收益性和公益性项目”整体打包模式,解决绿色项目普遍存在的融资收益覆盖问题。三是加强与商业银行绿色项目合作,通过共享绿色项目评级信息、联合开展项目融资,相互学习绿色融资模式等,实现在支持绿色项目发展方面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培育策划项目的能力,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项目策划服务模式。 (三)引导政府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升绿色项目融资能力。一是建议地方政府紧抓当前盘活存量资产政策窗口期,组织对地方国有资产资源进行统一梳理盘活,将梳理出的国有资源办理相关资产确权手续,为下一步注资国企,增强壮大国企实力下好“先手棋”。二是建议政府建立完善“1+N”融资模式,即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到位资本金,配套注入确权的优质经营性资产和资源等增强实力,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开展经营性业务,做大做强1家县区国有公司,实现净资产最大化,在农发行评级达到AA-级以上,解决绿色项目担保落实难问题。此外,辅导做强N个绿色项目公司,由财政注资,加强现金流管理,达到农发行评级A级以上,实现承贷主体准入。三是建议政府在推进重大绿色项目过程中积极引进央企、省企及有实力的市场化主体,政府配套资源,银行提供信贷支持。

(四)建强绿色信贷队伍,提升绿色信贷服务水平。一是加强人才招聘的专业适配度。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人才引进等形式,针对性地招录具备经济金融、生态环保、新能源产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缩短绿色信贷人才的培养周期,进而以较快速度补强、补齐绿色信贷队伍。二是注重现有人才队伍的专业培训。定期举办绿色信贷培训班、训练营,对辖内客户经理进行系统化、专业化、集中化培训,可采取分期、分批举办方式,通过培训和结业测试,选拔出绿色基础知识扎实、绿色业务熟练的业务骨干,建立绿色信贷人才库,对人才库成员制定系统专业的培养计划,力争在3-5年内将所有成员培养成具备深厚绿色信贷专业素养的骨干型人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