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扩大文化遗产保护扶持范围 市级非遗项目每年可获2万元补贴

时间:2021-12-02 09:33:55来源:南方日报

惠州文化遗产保护迎来新的政策利好。11月22日起,《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下称“扶持办法”)印发施行。

对比2014年出台的旧版扶持办法,新的扶持办法对扶持项目的范围作了调整,将补贴扶持资金的范围扩大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给予每年3万元和2万元的日常管理运作补贴。

市级非遗项目每年可获2万元补贴

2014年11月,惠州市在广东省21个地市中率先实施《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奖励和补贴,较好地保障了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维护所需经费,极大地激励各方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

记者了解到,2019年12月,惠州市财政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惠州市2015—2018年文化遗产保护申报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经评价,扶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扶持政策待完善、资金闲置沉淀、用途规定欠清晰等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扶持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水和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新版的《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自2021年11月22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扶持办法》共二十八条,包括扶持资金的设立管理、使用范围、申请核准、监督管理等具体规定,明确了扶持资金的来源以及资金管理原则,并根据管理实际,创新地将扶持资金分为奖励扶持资金和补贴扶持资金两种类型。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旧版扶持办法相比,新的扶持办法扩大了扶持资金的发放范围,对成功申报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成功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别给予保护责任机构或保护单位每年3万元和2万元的日常管理运作补贴。

根据新版的扶持办法,惠州14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将获得3万元补贴,74项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每年将获得2万元补贴。

具体到县区,2016年9月,仲恺参照旧版的市级扶持办法,出台了全市首个县区级的扶持办法——《仲恺高新区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管理办法》,对辖区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激励扶持和补贴,率先将扶持范围扩大至市级项目,切实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

该办法提出,对成功申报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成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处(项)一次扶持5万元;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每人一次扶持1.5万元。对成功申报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成功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别给予每年2万元的日常管理运作补贴。

拥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浮山百草油的博罗也在行动中。《博罗县文化遗产保护扶持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已经完成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预计明年初正式施行。

博罗县的《征求意见稿》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扶持范围有了更大的突破,拟延伸到县域一级——被认定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被列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的,每处(项)给予保护责任机构每年2万元的日常管理运作经费。

市级文保单位保护利用面临资金不足等困难

位于惠州西湖边上的金带街,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文人墨客和名人大家的聚集之地,明代理学大师杨起元、教育家陈培基、代方志学家张友仁、广东名医余道元等名人先后居住于此。

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金带街现存宾兴馆、梅花馆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祖居、陈培基故居、黄氏祖居、亮毅陈公祠、金带街陈宅、趣园、余道元故居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广东知名老中医余道元的故居是保护利用较好的文物单位。

“为了传承父亲的技艺,弘扬中医传统文化,2013年我们将这里重新装修,开了一家中医诊所。”在金带街高营房6号的余道元故居,中草药的芳香弥漫其中。今年68岁的余繁贺依旧坚持坐诊,闻名而来就医的市民不在少数。

从医半个多世纪,余道元所治疑难病症无数,在东江地区颇具盛名。1978年,余道元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被称为“惠州三大名中医”之一。虽然逝世多年,余道元影响依然深远,留下经典药方令后人受用至今,其10余名学徒开枝散叶遍布东江,仅余家两代便有10人学医从医。

1983年,余道元去世后,其子女独立成家,陆续搬离金带街的故居,上世纪90年代便无人居住,10多年来一直闲置着,一度成为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危房。“直到2013年,我们余家兄妹不忍心看到从小居住的老宅变得破败不堪,也不希望父亲的故居坍塌湮灭,便商量着进行修缮,前前后后花了20万元。”余道元的小女儿余繁贺回忆道。

听闻新的扶持办法出台,余繁贺满是期待,“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直接责任人,我们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持着故居最初的模样。希望政策尽快落实,对故居的日常维护和修缮给予最基础的补贴。”

与余道元故居相比,金带街上其余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因为缺乏资金而显得力不从心。

作为金带街保存最为完整的市级文保单位,陈培基故居朱红的趟栊门和两扇木门别具一格,门前还立着“光绪十九年癸巳广东乡试中式第四十四名举人陈培基立”夹石一柱。步入其间,院子是三进四合院布局,尚存清中期所建的围墙,圆形拱门、青砖和横梁保存完好,不过房檐的壁画在岁月的侵蚀下难觅踪影。

“陈培基故居是我们的私人住宅,现在有身体欠佳的老人在此居住,不方便对市民游客开放。”陈培基的后人陈雨佳告诉记者,这几年,故居瓦片破损、墙体剥落、白蚁侵蚀等情况越来越严重,在日常修缮方面的费用日渐高昂,单靠业主方的力量无法开展活化利用。

远道而来却吃了闭门羹的游客建议,金带街是惠州5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陈培基故居是最有代表的建筑,文保部门和陈培基的后人应该合力将故居保护利用起来,发挥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提升金带街乃至西湖片区的人文魅力。

记者走访中还发现,黄氏祖居、陈氏祖居、金带街陈宅等文保单位的后人已搬离,沧桑斑驳的院落出租给人使用。因饱经岁月风霜,又缺少有效的保护,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显得破旧不堪,部分院落杂草丛生,屋檐断裂,门窗破损,亟待修缮。

期待社会各界合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惠州人文历史悠久,具有5000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制史和1400多年建城史,先后历经先秦缚娄古国、秦汉博罗古县、隋唐循州府城、宋元惠州名城、明清岭东雄郡、代革命摇篮、改革开放前沿的历史变迁,成为岭南地区文明的重要传承之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惠州城市化的进程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文化遗产虽然饱经岁月侵蚀,却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特殊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众的乡愁记忆。

如何让城市跟得上发展,又留得住乡愁?年来,惠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人文担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持续推进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共投入约32亿元对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各类文物古迹和名胜等进行整治修缮,让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保单位重新焕发新生。

如今,新版《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的出台,犹如一把尚方宝剑,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惠州文保单位体量大,存在修缮难度高、资金有限等问题,束缚了文保工作的开展。”惠州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保工作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该负责人提到,2015年被列入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敦伦书室,仲恺高新区于2016年6月启动了修缮工程,在严格遵循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的原则下进行修缮。重修后的敦伦书室交由文化传媒公司运营,通过雅集、沙龙、读书会等形式,敦伦书室已成为潼湖一个文化符号,这就是多方合作取得的成效。

陈培基的后人正在积极探寻陈培基故居的活化路径。“故居在金带街上独树一帜,经常有游客敲门希望入内参观。”陈雨佳坦言,随着金带街和祝屋巷的升级改造,西湖片区的文旅消费氛围越来越浓,希望有企业积极参与故居改造,合力将故居打造成金带街上独具特色的文旅体验点。(南方日报记者糜朝霞)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