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禅城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

时间:2022-02-11 09:11:57来源:南方日报

去年9月,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签订“三都三品”合作协议,共同推动禅城区文广旅体工作在新发展阶段加快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禅城提出,全力推进“三都三品”项目落地,以人脉连接文脉、文脉影响商脉、商脉带动人脉,为“强中心”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建设岭南文脉之城,禅城有底蕴、有底气。从明清时期的“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到如今的“岭南文化之脉、佛山文化之心”,禅城是佛山古镇千年文化积淀的承载地。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禅城正以自身实践,在老城活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文商旅融合发展上正在为全省提供“禅城经验”。

文城相融,文经相促,因文善治,因文立名。禅城通过创造转化、创新发展,让其文化魅力在“传统与现代”的相融中绽放新光彩。

迈向“十四五”时期,禅城提出,坚持传承和创新,突出千年古镇文化优势,加快“三都三品”建设,打造岭南文脉轴线,建设文商旅融合产业高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加快建设“岭南文脉之城”。

▶▷传承开创

赓续古镇荣光绽放新光彩

走在祖庙街道天地路上,一阵阵锣鼓声探出佛山祖庙的红墙,勾起来往游人对这座功夫之城的印象记忆。红墙内的祖庙,北帝金身、庙内铁器、回廊石碑,诉说这古镇悠久的历史。而红墙对开的岭南天地,已从曾经破旧颓唐的老街区,活化成古朴与时尚兼具的现代商圈,成为远游客“佛山印象”的首地。

小小的岭南天地片区,成为了如今佛山知名的城市客厅,更开创全国旧城改造的“禅城经验”,在保护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禅城打造出了融合岭南民俗文化、禅城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辐射珠三角,影响华南地区的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

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开创首先源于底蕴。禅城是佛山古镇最直接的传承者。佛山史研究专家罗一星在其新著《帝国铁都》中指出,古代佛山镇是明清时期“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这座历史名镇,车马辐辏,百业同兴,繁荣的工商业催生了繁荣的文化。这里祠堂、书院、会馆林立,民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文化。

古镇历史人文底蕴传承至今,禅城形成了“武术之乡”“陶艺之乡”“粤剧之乡”“龙狮运动之乡”“中成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多张特色文化名片,留传了粤剧、陶艺、武术、醒狮、剪纸、彩灯、木版年画等具有岭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秋色巡游”“行通济”“北帝诞”“粤剧华光诞”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至今依然活力非凡。

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开创需要精心保育。年来,禅城区积极推进历史场馆、历史街区保育活化,让岭南文脉看得见、摸得着。该区制定了《佛山市禅城区实施〈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管理办法》,为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分类整治、活化利用、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提供政策支持,让老城活化走出了禅城之路。

老城活化的“禅城经验”正在注入新的内容。有了岭南天地的“珠玉在前”,禅城正以绣花功夫推进以莲升、梁园、石湾陶谷、塔坡莺岗等片区的活化升级,全景展现“四大名镇”“四大聚”的现代魅力。

从500年不熄的南风古灶,到现代与历史交融的岭南天地,从“东方艺术之宫”的祖庙,到清代“岭南四大园林”之一的梁园,岭南文脉贯穿始终。在这些历史街区里,禅城传承岭南文脉、向人文底蕴要灵感开创新价值的故事正在不断被演绎。

老佛山地方文化的一体化的内核在于“民”。而文化“为民”与“惠民”亦是禅城继承佛山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自2017年成功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禅城积极推进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完善。例如,该区创新开展的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被誉为“我国第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又开展了图书服务“馆校联盟”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构建了“十分钟文化圈”,全面实施“十大类别、百位名家、千场培训、万人受惠”的“十百千万”公益文化培训计划,最大限度地对接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使数以万计的群众受惠。

▶▷文化赋能

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

夜幕降临,季华路旁的佛山创意产业园却从白天的“沉睡”中苏醒过来。

偌大的园区内,车辆一度水泄不通,人群在巷道里穿梭,小龙虾、烧烤、糖水等各色夜宵美食满足吃货味蕾,街头艺人live演出引路人喝彩,还有全球顶级的夜店、众多网红直播……每到夜间,佛山创意产业园散发出独特的时尚魅力,吸引众多市民打卡消费。

这是禅城夜经济的标杆,也是禅城推动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十三五”期间,禅城区坚持“文商旅融合,产城人一体”理念,创新传承岭南文脉,以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坚持大项目引领,构建文商旅融合发展路径。

年来,禅城依托自身醇厚的传统文化,以文脉带动商脉打出一系列“文化+”组合拳。该区将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跳出“小文化”,发展“大文化”,加快推动“文化+品牌”“文化+旅游”、“文化+商业”融合发展,从而为文化引领文商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

禅城积极发挥传统文化节庆的品牌效应,构建起“五大民俗节庆两周两赛一舞台”品牌营销体系,通过举办中国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中国(佛山)陶瓷创意周、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蔡李佛功夫佛山锦标赛以及全民综艺大舞台等“国字号”“民俗节”“综艺”文体活动,形成四季、多层次的文商旅深度融合格局。

在“文化+旅游”方面,经过几年努力,禅城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传统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工业游景点、生态游休闲景区全域全景格局基本形成。“全景禅城”让岭南文脉可见、可感、可享。其中,南风古灶成功获评“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佛山创意园文化旅游景区、紫南村文化园和石湾酒厂陈太吉酒庄获评3A景区。“佛山陶醉古镇之旅”上榜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名单,“禅城区岭南粤韵生态游”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在“文化+商业”上,禅城形成以南风古灶、岭南天地、东方广场购物中心、佛山创意产业园、陶谷小镇等为核心的文商旅集聚发展区,文商旅集聚发展优势进一步显现。

而文化创意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为禅城的文商旅高质量融合注入了动力。例如,南风古灶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禅城文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因此荣获“广东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称号。石湾陶谷已形成“一谷十园”格局,进驻企业1700余家,知识产权拥有量接300项。此外,禅城还引进和新建了珠影·星光城、南国陶源艺术设计创新工场、阿里影业、岭南艺术产业园等一批优质文商旅项目。

迈入“十四五”,禅城提出,要让文商旅融合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增长源泉,建成集聚水较高、创新力强、业态多元、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商旅融合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围绕文商旅发展升级和融合创新构建融合发展载体,重点布局功夫、影视、美食、旅游、演艺、文创、陶艺等八大融合创新台和企业载体建设,构建融合发展载体链条群。

▶▷文城相融

全力建设岭南文脉之都

城市让文化存续传承,文化为城市引路铸魂。

作为“岭南文化之脉、佛山文化之心”,禅城区在“十四五”规划提出,全力建设湾区岭南文脉之都,力求以悦远来之姿,让广大市民游客“来佛山,游禅城,读懂岭南”。

禅城提出,彰显岭南文脉的现代魅力。打造岭南文脉展示窗口,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岭南历史文化主题博物馆集聚区,规划建设大湾区首个“岭南非遗天地”。

深化建设“岭南文脉轴线”是禅城“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该区将推进历史建筑、文物场馆、特色街区、民俗印记等景观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岭南文脉轴线”,结合岭南文脉轴线各点的历史故事,进行高标准统一规划设计和宣传,进行可见、可感、可享的现代提升,打造风格别具、文蕴生辉的“一主多支”岭南文脉轴线。

构建完整文化创意产业生态链,建设文商旅融合发展集聚区,是禅城今后“文化+”的重要课题。该区提出,全力支持石湾陶谷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建设佛山陶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佛山数字视听科技园,打造大湾区影视网络视听产业发展示范区。发展电音电竞头部企业,打造产业基地、建立完善产业链生态。

“十四五”时期,禅城将大力建设“全景城市”,让岭南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肌理。接下来,该区将打造文旅“名园名街”。深化城市“全景化”建设,助推将岭南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筑、园林、街区、出入口等建设中,打造一批富有岭南味道、镌刻岁月痕迹、留住城市记忆、记住城市乡愁的具有文化韵味的城市建筑。

提质文旅民俗活动。禅城将重点对佛山秋色、行通济、岭南年俗欢乐节等特色民俗活动进行全方位包装推广,将其打造成佛山符号、中国影响、广泛参与的品牌民俗活动。推进“粤剧演艺进食肆、民俗表演进食肆、非遗传承进食肆”等融合发展专项活动。

做精文旅品牌线路。禅城计划开发、培育、提质老城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功夫旅游、康养旅游等精品旅游产品,进一步培育和打造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的“标杆项目”“标兵产品”。

“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的转化、创新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禅城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禅城在全力建设岭南文脉之都的工作上,正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城市文化融合发展,以绣花功夫做好文化的保育、开发与利用,让岭南文化真正沁入禅城城市发展的血脉之中。( ●撰文:卢浩能)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