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配套建设迎来丰收季 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时间:2022-09-16 08:26:20来源:南方日报

从松山湖未来学校迎来首批新生,到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即将开业;从松山湖第一个三限房地块成功出让,再到通湖礼廊首期景观提升工程完成……金秋时节,松山湖科学城高品质城市配套建设迎来丰收季。

2022年是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攻坚之年。当前,松山湖科学城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全面拉开架势,项目建设捷报频传。高品质的城市配套不断丰富,正在吸引一批又一批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进驻,为科学城的创新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自从2020年作为建设主体纳入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跻身科创国家队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围绕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从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塑造便捷的出行体验、营造持续的城市活力等方面入手,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和城市品质,打造优质社区生活圈,加速塑造与人口结构相匹配的城市品牌,让松山湖成为悦远来、宜居宜业宜研宜创的科学家园,推动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1商业配套“串珠成链”▶▶

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当前,迈入全新阶段的松山湖科学城,正在持续散发出更强劲的“磁吸效应”。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松山湖共拥有就业人口19.57万人,本科以上学历占比46%,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比92%。

随着一批批院士、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来到松山湖扎根成长,如何加快完善城市配套,引进现代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与高素质人才相适配的城市商业配套环境,已成为松山湖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课题。

松山湖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旗舰华润万象汇将于9月24日正式开业,引进精致品牌超300家、城市首进品牌超80家。项目建筑面积12万方米,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儿童配套于一体,将无缝接驳松山湖北站TOD交通枢纽。作为松山湖规模最大、定位最高、业态最全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这也是松山湖科学城在构建高水、高标准、高层级的城市综合服务配套体系进程中的标杆项目。

松山湖万象汇开业后,将与万科生活广场、滨湖万科里、佳纷天地等已有商业配套“串珠成链”,串联起松山湖中部片区、南部片区、北部片区优质商业资源,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全面提升城市商业配套服务与竞争力。

松山湖万象汇的加速建成,是松山湖科学城城市配套建设的集中缩影。当下,松山湖正积极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积极打造松山湖国际化、高标准的科技、生活、文化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服务于人和科技,创造愉悦的城市体验,推动园区日益成为东莞乃至大湾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放眼松山湖北站TOD,迎宾路南北两侧一派火热的建设氛围,计划打造成辐射松山湖功能区的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发挥功能区产业综合服务配套职能,实现一湖统领、城景交融、一体发展的目标。

距离松山湖华润万象汇仅一路之隔,创意生活城更新改造项目的土地已整完毕;华侨城主持开发建设的松山湖松月文化广场项目今年8月初也正式奠基,未来将规划建设建筑面积不低于3万方米的展演中心、滨水商业街区、人才住宅等复合功能的产业服务综合体,打造东莞版的“欢乐海岸”。

两大商业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推动松山湖北站TOD区域打造成松山湖科学城综合生活配套服务中心,焕发东莞商业市场新活力,为市民提供更具生活质感的品位享受。

相比于松山湖北站TOD区域超大型的商圈规划,中部松山湖中心区的文化服务功能更为凸显。

打开规划图,松山湖中心区将依托轨道站点启动TOD与中心公园建设,布局一批科技、图书、文化、艺术、展览、商业商务、体育中心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构建科技、生活、艺术“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中心,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精神栖息地。

随着高层次技能人才和研发人才的加速涌入,松山湖也在加速谋划、集聚科技文化交流的一流场所,形成匹配科学城发展、服务于科学家等各层次新人群的城市空间体系。

步入松山湖科学家活动基地,大厅宽敞明亮、简约舒适,超大面积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充分活动空间。去年年底,松山湖科学家活动基地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启用。基地占地约1500方米,包含了多种功能模块,为松山湖工作生活的院士专家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交流场所、文娱休闲空间以及专属服务台。

松山湖科学家活动基地的全面启用,只是松山湖打造丰富、便捷、舒适的科技文化交流场所的其中一环。如今,松山湖正以中心区和核心创新区两大核心为主战场,谋划若干个全市最高水的科技交流、文化艺术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湾区知名文化消费区和文化艺术聚集区。

以“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为导向,松山湖正深刻把握城市能级提升的内在逻辑,推进社区生活配套功能全面完善,推动形成匹配科学城发展、服务于各层次新人群的城市配套体系,以满足科技人才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2公共空间优势凸显▶▶

松山湖通湖礼廊首期工程竣工

期,总投资超2.5亿元、用地面积超1440亩的松山湖科学公园项目迎来最新进展,计划于下月动工,拟打造为国际化滨水科学公园。项目南依巍峨山科学家森林公园,北面松山湖,总用地98.25公顷,将以“自然+科学+艺术”总定位,以修复生态价值为导向,打造具有生态保育、科学展示、山林休闲、健康康养、滨水休闲等功能的城市综合公园。

8方公里自然淡水湖、6.5公里生态湿地、14方公里生态绿地、0.85方公里林地,226公里生态绿道将生态湖景串珠成链,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超过60%……禀赋优良、风光秀丽的山水生态基底,一直是松山湖科学城的美丽注脚。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松山湖山水环境优势还未得到有效转化。

年来,松山湖科学城聚焦人才高学历、国际化、年轻化的特征及其对城市生活品质的需求,持续丰富“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城市内涵,以公园串联城市美景,塑造起更优质的公共活力空间。

去年,松山湖启动通湖礼廊景观提升项目,项目以滨湖公共空间为载体,通湖礼廊、公园之径、滨湖岸线等为重点,推进多层次特色慢行系统和开放空间系统构建,从而使场地空间从原本单一的市政通道,改造为集形象展示、市民生活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目前,通湖礼廊首期景观提升工程已完成,如今这里风景秀丽,游人如织。后续,通湖礼廊二期景观提升工程也将动工,项目位于松山湖中心区沁园路,全长2.7公里,改造面积14.5万方米,预计于2022年底竣工。

通过改造活化原有配套设施,实现对自然环境、生活品质的升级提升,这在松山湖科学城随处可见。

松山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湖于民,正计划实施管委会片区改造工程,打造成为兼具文化、商业、酒店功能的文化艺术街区,将最好的环境留给群众;持续推动松科苑改造,活化提升商业、酒店、医疗、公寓等配套功能;加快控股创新科技园改造,提升综合环境品质,纳入管委会行政办公职能;提升改造沟谷公园及生产力大厦,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优化交通路网组织。

白天,在松湖雨感受山水惬意,到望野博物馆倾听文物的故事;晚间,在佳纷天地踩着音乐的节拍歌唱,到滨湖万科里享受星光露营的浪漫……独具特色的生态美景,成为松山湖科学城引才留才的突出优势。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未来,松山湖科学城将持续打造森林公园、环湖岸线、廊道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游园等多样化的公共开敞空间,进一步形成高品质、高覆盖的城市活力交往空间。

3民生配套持续加码▶▶

两所高水大学明年招生办学

松山湖科学城大开发、大建设中,人文、科技、自然等众多元素在此相融交汇,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城市发展,落脚于人。松山湖始终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与居民生活的“小确幸”紧紧相连,在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配套功能上提速发力,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成为海内外人才的理想家园。

今年9月,松山湖未来学校正式开学。该学校是市直属公办完全中学(初中+高中),规划办学规模为3600人,致力于办一所激发潜能、传递温暖、创造美好的未来学校,打造未来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未来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和未来教育师资孵化中心。

松山湖未来学校将充分对接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周边的大装置、大台、大学府、大企业等高端资源,注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深度研学实践,赋能学生成长。目前,学校已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达成办学合作项目20余项。

松山湖教育配套高质量发展仍在持续加码。期,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项目一期工程施工现场,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随处可见,该项目预计下个月完成所有楼栋的结构封顶,明年实现招生办学;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项目已于今年4月正式动工,首先建设的一标段工程(教学生活区)位于松山湖校区西侧,预计明年7月建成交付。

截至目前,松山湖拥有各类学校(含大学、中小学、幼儿园等)40所,并规划建设松山湖第三小学与松山湖第一初级中学,可有效满足各类人才子女入学的需求。明年,随着两所高水大学招生开学,松山湖科学城高水城市配套将进一步完善,在“家门口”享受一流高等教育将成为现实。

“松山湖的本土教育不断升级,在小孩教育方面我们完全不需要担心。”中科院高能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研究员、特聘青年研究员唐彬表示。

医疗卫生服务是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城市功能,社区卫生服务则是医疗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今年6月,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工程奠基开工,建成后将是全市投资最大、建筑面积最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松山湖正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构建起完整的“一中心多站点”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形成社区医疗卫生15分钟服务圈,进一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多层次健康需求。

根据计划,松山湖还将重点加快东华医院(广东医学院附属松山湖医院)升级工程,加快妇幼儿童医院、公办高水综合医院、松山湖康养院等项目的选址工作,大力提升与科学城发展相匹配的医疗服务水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为尽可能满足多元多样的人才需求,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成为了松山湖提升引才留才、集聚创新资源能力的重要抓手。

8月31日,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拍下一宗约6万方米(约90亩)的住宅地块。该地块位于松山湖西部国际科教社区示范区,标志着松山湖第一个三限房(共有产权住房)项目取得最新进展,该地块将打造为松山湖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供给约2250套高品质人才住房。

据介绍,住房每套面积70—80方米,户型包括两房、三房两种类型,面向园区符合三限房购买条件的青年人才开放申购。

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松山湖还将聚焦中心区创新活力社区、西部国际科教社区、南部滨湖未来社区三大示范社区建设,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方米的人才房,预计2025年内提供1万套人才住房。

4交通枢纽地位提升▶▶

构建大湾区科创中心半小时出行圈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东莞轨道交通第二期规划建设方案,方案涉及的两条地铁线(1号线和2号线),都将途经松山湖并设站。目前1号线一期在建,计划2024年12月完工,该线串联起松山湖、万江、南城、东城等地。

交通体系之于松山湖,初为“骨架”生长,现似“经络”运行。随着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迈向攻坚阶段,松山湖科学城正大力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推动“大湾区”科创因子加速流动。

松山湖科学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黄金腹地,如何补齐交通短板,完善轨道交通网络,畅通与广州、深圳等联通对接,是大湾区交付松山湖科学城的重大课题。

地铁轨道方面,东莞市规划的8条地铁线中,东莞地铁1号线、东莞地铁3号线与东莞地铁5号线三条地铁线将经过松山湖地区。此外,正在施工的环莞快速路三期龙大高速至莞深高速段工程为环莞三期先导段,将途经松山湖园区,建设后将进一步强化与松山湖功能区交通互联互通,促进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

期发布的《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明确,深圳都市圈将构筑“一主两副七廊多节点”的多中心分布式结构,中部隧洞走廊(深圳中心区—光明—松山湖)、中部谷地走廊(深圳中心区—龙华—东莞东南板块)均将途经松山湖,并以此串联起国家综合科学创新中心节点(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

为全面对接“双区”建设和两个合作区建设,松山湖将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积极规划建设一系列连接广、深的交通轨道。包括推动广深中轴城际、中南虎城际、佛穗莞城际等接入松山湖,同时推进链接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的科学大道加快建设,使松山湖科学城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广州黄埔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等地实现高效互联互通,提升枢纽地位及区域可达,构建大湾区科创中心半小时出行圈。

除了加速接入大湾区高铁、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枢纽,年来,松山湖也在城市内部路网建设上提速,城市“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加速形成。

从高空俯瞰,松山湖中子源路将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串珠成链,形成环巍峨山大科学装置集群。今年12月,中子源路将进行改建提升,道路标准断面均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50公里/小时,其将与屏安路、荔华东路一标段、荔华东路二标段等基础路网建设工程一起,共同支撑科学城核心创新区发展。

为营造更优更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松山湖科学城加速推进生活配套功能全面完善。城市地上路网建设也是配套中的重要一环。松山湖作为全市“三心”之一,是全市产业发展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地位。当前,园区着力完善科学城路网体系,按照“两横三纵”构建高速公路,“三横三纵三联”建设快速路,“八横六纵”构建结构干路,以多通道复合、立体化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园区南北向干路组织,实现市域“三心”联动,突破跨界地区道路瓶颈。(撰文:郑国豪韦基礼张珊珊刘慧茹张莎)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