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暂,无法亲历沧海桑田。但是由于改革开放,我们经历了社会巨变,就连那些矗立在唐代帝王陵寝前的石刻,也急速而被动地准备迎接四面八方涌来的游客。摄影家曹红军在近些年,用镜头为那些历尽千年风雨的石刻拍摄“肖像”,试图定格它们在“游客潮”涌来之前的状态。
这些精美石刻遍布陕西八百里秦川,东延至河南偃师。曹红军痴迷地为这些石人、石马、石虎、石狮拍摄“肖像”,同时把这些巨大的石头精灵看作“静物”。他进行静物摄影的方式,注重光线与质感的结构关系。当对象以静物出现,“器物”本身所携带的信息就会安静地诉说,摄影史上的名作——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的《青椒》就是如此。把肖像当静物拍,这样的肖像可能会抑制情绪化的张扬,进而凭借面部的生理特征更理性地表达此人;把静物当肖像拍,则赋予对象生命的意味,安静地观察,安静地琢磨,安静地寻找对话方式,并将这样的感受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摄影家与被摄物在某一个节点相互凝视,于凝视中构建个人的审美逻辑和历史情结。在这个过程中,挑战性在于众多石刻与环境的制式差异并不大,类似的东西太多,如何从中提取差异、重构特质是考验摄影师的重要关口。好在曹红军肯下苦功,经年累月围着这些庞然大物转悠,寻找能用镜头介入的亮点;而在心理上,又仿佛缩龙成寸,将其凝固为影像,在手心里把玩,体会着令人心动的妙处。
这是一次又一次旷野奔波之旅,也是一次又一次由石刻激发的心灵之旅。或许,这就是大唐帝王陵的诱惑。千里迢迢来拜谒这些精美绝伦的石刻是一种方法;将照片广为传播去寻找欣赏者又是一种方法。先人和后人在这两种方式中相见、相谈。照片发出耀眼的光,不仅勾连起曾经存在的逝去时空,同时证明着当下观察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