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1/3——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
专家认为,《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做了体系性、纲领性的强化,标志着我国对于技术工人的培养、使用、奖励等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已经形成。东莞以制造业立市,《意见》所擘画的蓝图为这座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城市锚定了航向。
东莞历来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工作,2018年启动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今年5月系列政策升级,2.0版“技能人才之都”系列政策出台,为东莞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
目前,东莞全市技能人才达129万人,位居全省前三,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24%,一支充满战斗力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正在东莞形成。
以赛促学为技能人才营造成长氛围
9月末的东莞天气炎热,同样火热开展的是这座城市的技能人才竞赛——“2022年东莞市职业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竞赛、机器人系统集成职业技能竞赛”在同一天举办,来自全市各地的技能人才齐聚,一较高下。
两项比赛各有18名选手在本次大赛中脱颖而出,分别拿下金牌、银牌、铜牌及优胜奖。
这样的比赛在东莞每年会固定开展,具有东莞产业特色的竞赛体系日渐完善,为技能人才提供实现自身价值、提升技术能力的平台。
在机器人系统集成职业技能竞赛获得金牌的选手钟永潮是华为终端的工程师,毕业后一直在东莞工作,平时在公司主要做机器人的二次开发,以方便采购企业能够以更简便的方式来进行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
“这次比赛难度挺高,很多考点都是我们日常做机器人开发的时候要用到的。”钟永潮说,“之前没参加过技能竞赛,这次获奖对于自己是一次极大的肯定,希望以后能够在岗位上干得越来越好。”
通过竞赛实现个人价值的技能人才,在东莞比比皆是。
出生于1986年的姚创成,中专毕业后入职东莞一家工厂。2007年,本是模具工人的他机缘巧合接触楼宇智能化系统,经过多年磨炼后于2016年加入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负责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和教学。2017年,在中国技能大赛“亚龙杯”全国智能楼宇和电梯安装维修职业技能竞赛中,技术过硬的姚创成夺冠,实现了东莞技能人才在全国性技能竞赛一等奖上零的突破。2019年他获颁“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同年被认定为东莞二类特色人才。
今年5月举办的2022年松山湖高新区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33岁的刘成获一等奖。此前他在中山市从事相关工作,2015年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东莞工作。平日里他主要负责机器人的售后服务,还包括程序编写以及设备维护。在公司的鼓励和支持下,从前年开始刘成报名参加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职业技能竞赛。今年在大赛中勇夺冠军,刘成获得“东莞市技术标兵”称号,除了大赛一等奖奖金3000元,公司还额外奖励5000元。
在东莞日渐浓厚的技能人才素质提升的氛围下,刘成选择继续进修,目前本科在读。
如今,东莞有近20万家工业企业,拥有涉及34个行业、6万多种产品的庞大制造业体系。随着产业升级加速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然而,技能人才总量不足影响了制造业的人才供给,技能人才短缺仍是制约东莞产业升级的现实问题。
东莞智通人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从东莞各镇街用工需求结构看,大部分镇街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都超过辖区内用工需求岗位的四成以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成为摆在东莞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对原有的政策体系进行升级非常有必要。
政策升级为“技能人才之都”提供顶层设计
2018年,东莞出台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总体意见,从引育留用方面制定多份配套子政策,形成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2022年,通过优化升级出台2.0版“技能人才之都”“1+8”政策、推动“广东技工”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东莞正在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的技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制度体系。
全新的政策体系主要有六大亮点。
一是产教融合发展格局更新。创新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校企联合共建50个高水平合作基地。
二是技能培训平台资源更多。推动打造“镇街技谷”,新增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200家,发挥“莞易学”“技能莞家”线上培训平台作用,以“项目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更全。完善以市级竞赛为主体、镇街、行业协会竞赛为基础的具有东莞产业特色的竞赛体系,加大获奖选手奖励力度。
四是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更优。强化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大力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五是技能人才激励力度更大。认定评定100名技能领军人才并提供最高600万元购房补贴等十大优惠待遇。
六是技能城市氛围营造更浓。建设全市技能宣传阵地,设立东莞技能节,营造技能让生活更美好、使生产更健全的社会氛围。
“出台‘技能人才之都’2.0政策显得及时而必要。新政策立足‘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是东莞建设技能人才之都的蓝图,将为建设先进制造之都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支撑,技能劳动者素质将进一步提升,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社会氛围将更加浓厚。”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说。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十九条主要从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系统、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构成了尊重规律、科学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东莞的2.0版“技能人才之都”“1+8”政策,从制定的方向与逻辑上与《意见》契合,且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
创新模式为先进制造业培养技能人才
《意见》提出,中国要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技工院校学校(含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技能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其根本原因在于培训内容、培训场景、培训方式等与实际生产过程对接不到位。
对此,《意见》在前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明确行业企业、职业学校院校(含技工院校)以及政府、社会四方的角色定位,并规划了责任担当的具体路径。
东莞在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看重技能人才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支撑先进制造发展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
聚焦战略性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立足各镇街产业发展需要,东莞出台项目制培训政策,已开展项目制培训23430人次。立足镇街特点和特色产业,开展“一镇一品”培训超过67万人次,形成松山湖机器人等一批特色培训品牌。
由政府投入建设的东莞市高技能实训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率先创立生产性公益实训模式。
10月10日,东莞市人社局发布公示,拟认定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东安职业培训学校、广东东莞医药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今年新增的4家高技能公共实训分基地,从而形成“市高训中心+17家分基地”公益性实训体系。分基地的基本职能包括公共实训、技能评价、技能竞赛、师资培训、实训项目开发和技能交流等,也可根据各园区、镇街技能人才需求拓展相关服务功能。
目前,东莞的公共实训累计95.2万人次,居全国同类单位前列,运作模式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
与生产性公益实训并肩前行的,是东莞率先打造特色技工教育模式。目前,东莞创新出台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等70多个专业。
与东莞市高训中心一路之隔的东莞市技师学院,是东莞培养技能人才的又一重要抓手。该学院在全省首创“学习型工厂”教学,形成校企双制、新型学徒制等培养模式,获评广东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据东莞市人社局介绍,目前东莞技工教育量质齐升,技工院校在校生数量增至3.1万人,毕业生就业率提升至98%以上。
东莞培养的技能人才有多吃香?今年6月,东莞市技师学院举行了2022年校园招聘会,来自东莞及周边地区320家企业提供10092个岗位,供学院2249名实习生和2500多名毕业生选择。这些企业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还有上市企业31家。招聘岗位涉及从基层员工到企业管理人员,待遇从5000至7000元不等,平均待遇6000元左右,个别企业最高给出16000元。其中,智能制造类用工需求而学院智能制造专业实习就业生的人数之比约为9∶1。
东莞市技师学院副院长吴光明表示,制造业相关专业的学生,比如机电一体化、机械、数控、模具等,企业基本上是有多少要多少。
“学院毕业生基本都会选择在东莞就业,企业和岗位比较多,学生也会考虑对比发展前景、福利待遇、饮食居住等。”他说。
建立评价机制为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赋能
如何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更好激发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十分重要。针对不少地方技能人才成长受学历、资历、论文、行政级别等限制的问题,《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要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
事实上,东莞近年来在创新建立适应产业企业需求的技能评价机制。2020年9月,东莞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就在东莞新奥燃气集团启动,涵盖燃气管网运行工、燃气输配场站运行工、燃气用户安装检修工3个工种。通过将技能人才的评价权完全交给企业,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和生产需要,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自己开发技能规范,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并且自己发证,从而实现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从专业角度来看,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可以让企业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规范评价管理,优化评价程序,提升人才评价质量;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强化培训基础,以评促练,不断夯实业务技能有助于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从员工自身发展来看,可以更好建立技能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引导他们往专业方向提升,也有利于吸引并留住技能人才。”东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下称“东莞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1年,东莞轨道公司开展城市轨道交通通信工、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铁路线路工等工种的等级认定,参加认定报名共计1355人次,858人获得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今年结合东莞轨道生产实际及市人社局等级认定工作部署,东莞轨道公司计划新增认定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检修工、城市轨道交通桥隧检修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检修工等工种。
通过发挥企业自主性,东莞在全省率先探索职业技能评价定级与晋级并行机制,为全省创新企业自主评价工作提供可复制的模式。目前,东莞全市累计446家单位12.9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新增高级工及以上3.5万人次,证书涵盖200多个工种。
此外,东莞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在全省率先探索构建个人素质、工作业绩和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技师及高级技师评价模式,推动80余家企业开展技师及高级技师自主评价。目前,东莞累计开展三项工程15个工种专项能力考核,35758人获得证书;累计开发110个技能培训标准规范,数量居全省各市第一,为东莞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提供了标尺。
在引导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同时,东莞大力搭建资源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支持企业设立113个技师工作站,财政投入0.1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累计投入2.7多亿元,助推建站单位人才和经济效益双提升;鼓励企业和高技能人才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和开展技术攻关,赋能产业发展。
目前,东莞已建成2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世赛项目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8个“三项工程”省级培训平台、4个“镇街技谷”。同时,今年将新设立40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如今,“技能人才之都”成为在全省全国均有较大影响力的职业技能提升城市品牌、全市打造三项工程的重要载体,成为提升技能、促进就业的工作范例。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部署,全面落实2.0版“技能人才之都”“1+8”政策,东莞将努力建设成为技能人才的向往之城、成长之城、乐业之城和圆梦之城。(●南方日报记者龚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