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推动作风转变与执行效率提升 从事后督查到全流程介入

时间:2022-01-25 08:35:45来源:南方日报

“市发改局交办任务22件、市生态环境局交办任务15件……”在佛山市机关大院18号楼大堂,一个LED大屏正在展示市委“一月三问”台账办理进度,各区各部门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屏幕左上方写着“崇尚实干马上就办一月三问踏石留印”16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一月三问”机制的核心理念。

2021年7月,佛山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佛山市“一月三问”狠抓落实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月初问任务、月中问进展、月底问成效的“一月三问”狠抓落实工作机制。从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到落地见效,该机制贯穿工作全流程、全周期,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督查“闭环”。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一月三问”累计建账跟办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303件,其中已办结211件,办理中92件。从看得见的效率、作风到看不见的机制、理念,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变革正在佛山发生。

推诿扯皮少了,沟通协作多了

“‘一月三问’推行以来,明显感觉大家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更强了,推动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2022年一开年,对照城市“畅通工程”年度总目标与月度细分任务,佛山市交通运输局城市道路建设科科长祝贺与同事们马不停蹄,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去年,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市委决定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并将其纳入“一月三问”狠抓落实的问效范围。

根据相关实施方案,佛山要在两年内通过五大系统工程、17项工作举措、91项具体任务,打造畅通的城市交通新格局。

方案的出台明确了工作路线图、时间表;“一月三问”则是抓落实、促成效的“利器”。

“我们会根据年度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各季度,并在每月初梳理出月度目标。然后,月中跟进展,月底问成效。”在他看来,在“一月三问”的推动下,不仅各项工作的任务目标更加细化明确,更敦促相关责任人改变以往工作进度最多一个月只掌握一次的模式,变为全方位掌握工作进度。这无形中催生出一种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使得整体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加强跨部门互动协作,避免“甩锅、背锅”,是“一月三问”带来的又一作风之变。

政策落实不到位、成效不明显,多源于权责不明、推诿扯皮。而“一月三问”机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以“畅通工程”为例,佛山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五区及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轨道交通局等20个单位领导为成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我们基本一星期开一次专班会,遇到需要各区、各部门配合的问题,大家会当场提出并沟通解决。”祝贺表示,在“一月三问”机制保障下,部门之间、市区之间工作推进中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协作机制,有效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的产生,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佛山大道家博城路口改造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前,由于佛山大道家博城路口设置有交通信号灯,上下班高峰期路口车辆排队等候时间过长,造成佛山大道该路段的长时间拥堵。

“对于该路口进行综合治理,涉及交通设施改造、信号时间重新调配、人行天桥建设等方方面面,且需要与家博城进行沟通协商相关场地问题,单靠一个部门难以解决。”祝贺表示,在“一月三问”机制的作用下,交通、交警部门紧密配合,禅城、顺德两区协作交通疏导,多次优化实施方案,最终在第一阶段成功实现了路口通行效率提高50%以上的良好效果。

从事后督查到全流程介入

与传统督查工作机制相比,“一月三问”有何不同?佛山市委督查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督查工作主要是在一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后期介入,或者是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缓慢、问题苗头才会介入。

而“一月三问”则是在问题提出之时便全流程、全渠道介入,通过持续跟办,反复问效,及时反馈,直至办结,形成闭环,从而确保各区各单位落实重点工作做到有响应、有思路、有结果、有反馈。

另一大不同体现在,“一月三问”机制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也提出相关督查建议,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大沥作为商贸名镇,如何将传统优势与新发展理念相结合,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园?这是去年佛山市委主要领导到大沥调研时提出的重要课题。这项课题也被纳入“一月三问”狠抓落实的问效范围。

随后,在大沥探索谋划的过程中,市委督查室也参与其中,推动大沥跳出原来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顾虑和理念,发展商流型经济。其中,大沥东部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高新区,中部打造现代商贸物流示范区,西部打造现代商贸物流支撑区,力争形成东中西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如今,大沥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向东,重点发展商流型经济,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带。去年底,总投资50亿元的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南海现代智慧物流产业基地签约落户大沥镇。

“从市委书记提出课题到写入党代会报告、引入新产业项目,大沥现代物流产业园在短时间内落地见效,体现了‘一月三问’督查建议的成效。”市委督查室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治水、村级工业园改造等重点工作中,依托“一月三问”机制,市委督查室多次提出督查建议,有力推动了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的落地见效。

从“小切口”入手解决大问题

“一月三问”的机制之变,背后蕴藏着政府治理理念之变。

当前,佛山推进的一些重大部署,实则源于某一民生“小切口”。治水工程就是如此。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华回忆,去年6月初,佛山市委主要领导在视察高考考点的途中,发现禅城区某河涌的水有异味,遂要求限时整改,并列入“一月三问”的问效范围。随后,禅城区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整改。

这条河涌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治水工程也由此拉开序幕。

去年6月中旬,市委主要领导前往佛山一些重点河涌视察;同月底,召开书记专题会,系统听取了佛山水环境治理的工作汇报,并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流域治理;去年7月,水环境治理方案初步成形;同年9月初,经过多轮修改,《佛山市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印发。

短短3个月时间,从一条小河涌的治污整改到一份系统治理方案出台,从民生“小事”成为中心工作,治水工程的推进就如同“剥洋葱”一般,由表及里,直至问题核心本质,然后予以解决。这一治理理念的变化,在城市“畅通工程”等多项工作中均有体现。

在陈振华看来,“一月三问”机制正是推动问题一步步深入解决的关键抓手。“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发现问题,或者没有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而是一些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或者没有想着从根本彻底解决问题。”他表示,“一月三问”机制的出台,也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转变干事理念,从过去“干了就好”变为“干就干好”,进而敦促大家坚持目标导向,提前做好谋划。

在此背景下,佛山治水显现出了阶段成效。2021年,全市14个国省考断面历史首次全面达标,优良比例为85.7%,劣Ⅴ类比例为零。同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得到进一步巩固,50条农村的黑臭水体通过区级消除黑臭工作验收。

新的一年大幕开启,“一月三问”掀起的效率变革,正推动佛山将更多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南方日报记者王芃琹)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