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龙穴岛,宏伟的龙门吊和进出港的巨轮映入眼帘,这里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中船龙穴岛造船基地,自2004年起从珠江口的一片滩涂上选址建设以来,至今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举足轻重的超大型船舶建造基地。
向海图强,向海图兴,“蓝色经济”是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广东省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2.1%,连续27年位居全国第一。作为省会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广州,在全省海洋经济版图里占有重要分量。
千百年来,虽然海岸线逐渐外拓,但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从未停止逐梦海洋的步伐。从汉朝时期海上贸易到唐宋对外贸易大港,从清代一口通商“十三行”到“中国第一展”广交会,从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到向南拓展实现通江达海的滨海梦想……广州始终勇立潮头、向海而兴。
海洋经济逐渐成为滨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在全国已有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大连等地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的大背景下,从浅蓝挺进深蓝,由江入海的广州如何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定位
锚定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
自然资源部将全国海洋经济划分为三个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东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江苏、上海和浙江;南部海洋经济圈,主要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广东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按照《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力争实现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有四个,分别是海洋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海洋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和海洋开放合作迈向新台阶。特别提到,珠三角核心区着力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构筑“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和多点支撑格局,争创一批现代海洋城市,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引擎。其中,广深是极其关键的支撑。
因此,在“双区”驱动部分,规划作出了具体部署: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引领带动作用,共同打造世界级湾区。依托深港、广佛、珠澳极点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为载体,共同建设高端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推动广州打造世界海洋创新之都,构建江海联动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形成海洋科技创新和综合管理与公共服务高地。支持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建设“蛇口-前海-海洋新城-光明”西部海洋科技创新走廊和“盐田-大鹏-深汕”东部向海发展走廊,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江海联动的广州拥有世界一流的港口、丰富的海洋科教资源和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陆海要素兼备,文化底蕴深厚,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方面一直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数据显示,2019年广州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3138.75亿元,全省第一,占当年全市GDP的13%以上。
《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新时期的任务目标——被赋予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的使命。到2035年,基本建成陆海高度融合、海洋经济发达、科技创新活跃、生态环境优美、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在“十四五”时期,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发挥广州在综合交通、科技、商贸、公共服务以及国际供应链网络等方面的枢纽优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南海综合开发,按照陆海统筹、江海联动、集群发展的原则,构建“一带双核多集群”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作为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南沙,是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大棋局中的棋眼。衔接广东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为重点打造向海开放高地的任务,南沙明确了打造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支撑引领区,以及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航运枢纽核心功能区、全国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海洋服务高地的发展目标。
今年3月发布的《广州市南沙区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南沙区将基本建成广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优势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现雏形
自然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9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其中一大特点是,近年来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蓝色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产业要素高端化与产业链高端化齐头并举。
广东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务等六大产业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国产化技术和装备。事实上,伴随着技术的成熟,人们对海洋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更加合理、更加科学,通过海洋源头科技创新,让最新科技成果能够研发、落地、产业化,就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广州在海洋经济上具备两大独具优势的基础能力:
一是海洋重器制造能力。船舶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素来被称为“综合工业之冠”,作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拥有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造船企业,龙穴造船基地和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速。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插销式自升自航抢险打捞工程船“华祥龙”号交付使用,世界上最大的可艏艉双向航行的客滚船开工建设,“海龙号”填补国内高端饱和潜水支持船自主建造的空白等全国乃至全球造船的领先都是出自广州制造。
二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广州海洋实验室建设,聚焦深海前沿领域,汇聚55个高层次科研团队(其中16个院士团队),聚力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广州海洋实验室参与完成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相关研究工作,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列入国家专项规划,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实验6号)、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等建设应用有序推进,大湾区顶尖海洋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现雏形。
从海洋产业布局来看,有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级湾区“打底”,海岸线漫长的粤东粤西也就有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的基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广州以都市圈为引领,落实“核+副中心”动力机制,携手“一带”打造新时代发展主战场,促进全省形成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广州工控并购江苏润邦重工后,又布局茂名化工,挂牌聚焦海洋、化工、新材料领域的三家机构,海工装备产业链有望进一步完善。湛江港前身为“广州湾”,东临南海,南望海南岛,西靠北部湾,北倚大西南。去年,广州港集团与湛江港集团签署业务合作协议,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商贸物流、金融物流等多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携手合作。
“广州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海洋意识还需要加强,要从江河文化转向海洋文化的轨道上来推动发展。”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博士胡振宇认为,发展海洋经济,广州就是要发挥好省会城市、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辐射作用,带动珠江口乃至沿海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依托海洋科技创新的优势,扛起大旗促进海洋经济向纵深发展。
竞合
协同港澳珠江口形成合力
最近,两座海洋科技研究机构落户南沙引发关注。
6月2日,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地质大学签订(武汉)共建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将设立海洋微藻种质中心、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中心等平台,围绕海洋强国建设战略部署,集聚高质量人才团队资源,构建海洋科学研究新发展格局。
此前,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筹建的广东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也在南沙揭牌。该公司将搭建产业联动平台,致力解决海洋高端船舶研发和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高端海洋装备核心配套自主可控,促进海洋科技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南沙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已建成中国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形成以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的全国三大修造船基地之一。作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聚焦深海深空深地前沿领域,南沙汇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建设冷泉生态系统、海洋极端科考设施等世界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打造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在世界城市史上,出海口的港口一头通过海洋连接世界市场,一头通过河流将货物运输到国内的腹地,财富和人口往往在这里集聚。世界十大港口里,有三个(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坐落在粤港澳大湾区,众多大城市集中在珠江口,奠定了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实基础。
胡振宇表示,尽管全国诸多城市提出了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但珠三角特色优势明显。海洋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与港澳在海洋运输、海工装备制造、邮轮旅游等方面具有互补的需要,强化珠江口穗深港三大世界级港口一体化联动,加大香港海洋科技成果在内地转移转化是打造“黄金内湾”的应有之义。
“以海洋核心技术与装备为例。在该领域,我国过去在一定程度上较为依赖进口,近年来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使海洋产业‘卡脖子’风险也有所增加,我国海洋产业和科技发展面临来自国际地缘政治的挑战。‘黄金内湾’建设将着眼珠江东西岸融合,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度联动港澳,特别是借助香港在航运服务、水处理、海底运输等方面经验推动发展海洋经济。”他说。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广州这座滨海城市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不断推动新航线的开通,促进大湾区与RCEP成员之间物流通道的联通,预计广州港南沙四期工程建成后,南沙港区集装箱年通过能力将位居全球单一港区前列,成为泛珠三角经济腹地全面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出海大通道。
“要把枢纽价值凸显出来,把带动作用发挥出来,把国际范摆出来。”在胡振宇看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世界海洋科技创新之都的关键是在夯实经济科技硬实力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海洋治理能力、海洋法学实力、海洋文化引力和海洋国际交往感召力,把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导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实践中,为全球提供海洋公共产品。
而这,也是一座活力全球城市或者国际大都市的使命所系、格局所在。(●南方日报记者朱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