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近年来共培养1.3万名足球后备人才 为职业足球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时间:2022-06-02 08:08:40来源:南方日报

久别重逢,逐梦新程。6月3日,2022中国平安中超联赛大幕将启,海口、大连、梅州三大赛区联袂登场。

从“两甲一超”“一甲一超”,到“一城双超”的历史突破,梅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一城双超”的地级市。如今,作为“足球之乡”,梅州又将迎来中超赛事,全国球迷的目光再次聚焦这里。

为什么梅州可以将足球搞得有声有色,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足球发展的新样板?这与梅州的足球历史、足球改革、足球氛围密不可分。

薪火传承▶▷

足球成为梅州第一运动

从1873年现代足球引入五华元坑开始,梅州足球已有近150年历史,足球人才辈出。虽然梅州足球沉寂过一段时间,但足球精神从未消失。为重铸昔日的荣光,梅州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振兴足球。

从2010年足球振兴十年规划实施至今,足球已成为梅州第一运动。足球人口占梅州市总人口的28.3%,居广东省21个地级市首位,2020年中国省市足球发展健康指数排行(中国足球协会发布)中,梅州市以82.8分高居全国第一。

梅州的足球组织建设实现了市县两级足办、足协全覆盖,并向镇村延伸,全市镇级足协65个,占全市镇(街)总数的60%,每年赛事活动保持在5000场以上,赛事频次在国内同级别城市中位居前列。

在梅州,学校、公共体育场、职工活动场,均能看到一块块绿茵场,一群热爱足球的人在奔跑,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学龄儿童。

梅州的足球是泥巴地里踢出来的足球,正因如此,它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

改革创新▶▷

为职业足球营造良性发展环境

近十年来,梅州通过优化政策和深化改革,不断为职业足球营造良性发展环境,引导俱乐部稳健投入和经营,促进职业足球稳定健康发展,孕育出中超男足和中超女足两支职业球队,为小城市大足球树立了全国典范。

青训是足球发展的基础,梅州始终坚持青训优先与赛训融合并举,中国足协梅州青训中心、职业足球俱乐部、社会足球俱乐部、专业足球学校、市县体校和校园足球共同开展青苗青训工作,努力“培育土壤、培养苗子、优化赛事、输送人才”。同时,构建起青少年、社会、职业三类主体全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区域全覆盖,体育、教育、社会三个系统衔接有序的竞赛体系。

据统计,梅州全市有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47所,省级校园足球推广学校183所,市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62所,市级校园足球示范学校20所。参与足球运动的学生人数达25万,约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42%。近年来共培养1.3万名后备人才,向国家和中足协U系列输送50人,向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60人。

近年来,梅州青训的成绩有目共睹。2018年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梅州足球项目金牌数、总分排全省第二,“省长杯”斩获4个冠军。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中,2020年梅州市获得1个冠军、3个亚军,2021年获得3个冠军、1个亚军。

夯实基础▶▷

走出符合中国足球发展规律的路径

发展和振兴足球事业关键是把路子走对,长期努力、久久为功。

虽然梅州足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走出一条梅州特色的足球之路,还需要在传承中创新突破,走出一条符合中国足球发展规律的路径。

梅州足球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

“进一步优化市、县足球工作领导机构职能,全面、系统推动足球改革发展;优化工作机制,提升各级足运中心、足球特区办管理运行效率;加快推进市、县两级足协改革,完善治理结构。”梅州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梅州将继续推动足球管理机构改革。

梅州深谙青训的重要性,未来,将充分利用好国家、省的各项支持政策,高质量推动青苗青训“双青”工程,还将探索建立足球人才特色培养模式。

社会足球方面,梅州将推广“草根足球、群众足球,泥巴地里踢出来的足球”文化,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社会足球加快发展。

职业足球方面,梅州将继续支持职业足球俱乐部发展,鼓励更多俱乐部依托本土球员往“中冠”“中乙”球队方向发展;优化“中超”足球俱乐部股权结构,促进职业足球俱乐部健康稳定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朱小龙 邱江剑 通讯员 邹鹏)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