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厂项目建设顺利之下,宁德时代又将视野投向海外更多地方。
8月13日,宁德时代(300750.SZ)公告称,拟在匈牙利建设100GWh动力电池系统生产线,投资金额不超过73.4亿欧元(约509亿元人民币)。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新工厂将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响应欧洲客户的需求,从而加速欧洲电动化转型。”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此次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生产线,是公司目前最大的一笔境外项目投资。
4月份,宁德时代有公告称,公司拟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投资总金额不超过59.68亿美元(约合402亿元人民币)。
需要关注的是,当前,随着“二号人物”黄世霖的离职,曾毓群将宁德时代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职位“一肩挑”。
境外最大投资项目诞生
宁德时代2011年成立,目前已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企业。
根据SNE Research统计,宁德时代2017年至2021年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五年排名全球第一,2021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市占率达到32.6%。
既然是全球领先,那宁德时代也要具有全球视野。
8月13日,宁德时代公告称,公司合并报表全资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匈牙利)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将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在匈牙利建设100GWh动力电池系统生产线,投资金额不超过73.4亿欧元(约509亿元人民币)(以实际投资为准),资金来源为企业自筹。
公告显示,上述项目总建设期预计不超过64个月(最终以实际建设情况为准),其中首栋厂房在获得相关审批后将于2022年内开工建设。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此次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生产线,是公司目前最大的一笔境外项目投资。
宁德时代表示,本次投资将进一步完善公司海外产能布局。但由于项目建设规模较大,项目存在建设未能按期完成或建设成本高于预期成本的风险。此外,本次投资尚需获得公司股东大会以及中国和匈牙利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审批或备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境外营收278亿占21.38%
实际上,2022年以来,宁德时代也在不断加快自身“出海”的进度。
4月4日,宁德时代位于德国图林根州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获得电芯生产许可,标志着宁德时代在全球布局方面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据了解,宁德时代德国工厂计划总投资18亿欧元,规划产能14GWh。该工厂也是德国第一家电池工厂,目前正处于设备安装阶段,为第一批电芯能在2022年底前下线进行最后的冲刺。
4月15日,宁德时代又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之下属公司宁波普勤时代有限公司拟在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项目建设期为5年(2022年—2026年)(最终以实际建设情况为准)。
目前,上述项目已确定的投资总金额不超过59.68亿美元(约合402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币种。
5月底,宁德时代还与欧洲电动客车企业Solaris公司达成合作,将为其提供锂电池,推动巴士电动化,为减少欧洲碳排放和空气污染做出贡献。
此外,近日,有消息称,宁德时代决定推迟到9月或10月发布有关北美工厂的公告,不过,宁德时代对此暂不予置评。
2021年年报显示,宁德时代境外营业收入达278.72亿元,占总营收比例达21.38%,较上一年度提高252.47%。
曾毓群董事长总经理“一肩挑”
近年来,宁德时代业绩增长快速。
2019年至2021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分别为457.88亿元、503.19亿元和1303.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63%、9.90%和159.06%。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股票权益合计513.4064万份/万股,需摊销费用约8.5亿元。
宁德时代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分五期行权的考核目标为:2022年营业收入值不低于2300亿元;2022年和2023年两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5100亿元;2022年至2024年三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8500亿元;2022年至2025年四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12600亿元;2022年至2026年五年的累计营业收入值不低于17500亿元。
由此推算,宁德时代2022年营收目标为同比增长约76.5%。而公司一季度营收达486.78亿元,同比增长153.97%。
需要关注的是,8月1日,宁德时代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近日收到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黄世霖的书面辞职申请,黄世霖出于个人事业考虑,申请辞去公司副董事长、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和副总经理职务。
黄世霖不仅是联合创始人级别的元老人物,同时也是宁德时代的第二大股东,手里捏着宁德时代10.61%的股权。
对于黄世霖离职之后的去向,宁德时代回应称,“后续黄世霖将在‘光储充检’新兴领域探索业务机会,未来可能与公司形成战略协同,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8月1日,宁德时代还公告称,同意聘任曾毓群担任公司总经理,公司原总经理周佳接任副董事长职务。
由此,曾毓群将宁德时代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两个职位“一肩挑”。(长江商报记者 李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