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眼数据勾勒出教育格局性变化

时间:2020-12-02 10:40:16来源:光明日报

时值年关岁尾,对于教育系统而言,这一年不仅经历了大规模线上教学、校园防疫等考验,还迎来重要节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在2020年收官。这些规划、目标完成得怎么样,围绕百姓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盼和关切,教育系统作了怎样的答卷?教育部在12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

“13.7年”背后是普及——教育发展全面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

提到“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普及”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新提升,在各级教育普及程度方面都达到或者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面貌正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

关于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记者注意到,在2017年,这一数据还停留在13.3年,而《纲要》提出的目标是13.5年,《纲要》所提出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超额完成。

亮眼数据的背后,反映出教育发展全面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急需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据刘昌亚介绍,“十三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各级职业院校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了约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此外,2019年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达到59%,到地市级及以下基层就业比例也达到了69%,为中西部、基层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

900万人次背后是均衡——聚焦乡村、贫困地区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在教育“普及”背后,支撑起这个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是不断壮大的教师队伍。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教师规模不断扩大,由“十二五”末期的1539万人增长至现今的1732万人,增长了12.5%,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保障“普及”和“质量”的基础力量。

在1732万的教师队伍里,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备受关注。如何解决他们“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问题,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任友群介绍,“十三五”期间实施“国培计划”,聚焦乡村教师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培训近900万人次。“特岗计划”累计招聘42万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在精准实施各类支教项目方面,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选派了11万余名教师,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选派了1万名教师,高校银龄计划支援西部计划首批遴选140余名退休教授、副教授开展支教支研。此外,还实现了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惠及8万多所乡村学校近127万名乡村教师。

“但在整个教师队伍中,乡村教师队伍还是我们的短板,‘十四五’还得继续补。”任友群表示,“一是加强面向农村的优秀师范人才定向培养制度;二是要加大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办学支持力度,推动高水平师范院校帮扶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帮助其提升办学水平,让他们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当地乡村基础教育;三是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校长的培训,提升欠发达地区老师和校长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办学治校水平;四是希望能够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支教计划,探索构建多层次人才到乡村任教的格局。”

“保4%”背后是坚守——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保障、结构更优化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有“人力”保障,还需要“财力”后盾。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明确提出“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那么,“保4%”的目标完成情况如何?“从2016—2019年财政教育投入情况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2019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达8.2%;占GDP比例为4.04%,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这个成果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心。”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表示,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全国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也逐年做到了“只增不减”。

教育资金不仅要有保障,还要“用到刀刃上”。据刘景介绍,近年来教育资金使用结构逐步优化。从2016—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看,一是体现了“保基本”——各级教育之间,义务教育支出占比最高,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占到52.7%,4年始终保持在53%左右。二是体现了“补短板”——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年均增长15.4%,在各级教育中增长最快;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15年的不到4%提高到2019年的5%,在各级教育中提高幅度最大。三是体现了“促公平”——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0.9%,高出全国年均增幅2.7个百分点;用于学生资助的财政资金累计支出超过5000亿元(不含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年均增长8.35%。四是体现了“提质量”——教职工人员支出占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支出重点逐步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变,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

“随着经费使用结构逐步优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投入充分发挥了保障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内涵的政策导向作用。”刘景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完善以生均标准为基础的长效机制,健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快推进教育财务治理现代化,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持续巩固“保4%”成果,更好满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需求。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