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蓝色牧场奏响绿色发展“协奏曲” 聚焦“规范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时间:2022-08-24 08:32:07来源:福建日报

开发三都澳,承载着几代闽东人开发海洋、经略海洋、保护海洋的梦想。在这片海域上,约60万人从事海上养殖、捕捞和加工销售,渔业成为当地沿海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全市水产养殖产量突破1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0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8886元,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1.5倍。

处暑时节,“十四五”渔业高质量发展推介会在宁德召开,一曲经典的《蓝色牧场》再次在闽东儿女耳畔响起。“喊一声,喊一声你呀东吾洋,比草原还要丰美的水上牧场。那翡翠般的潮涌,是一片松软的土壤;那碧波下的播种,美得过田野谷浪。大海的收获令人陶醉,咸腥味的海风里有阵阵芬芳……”这动听的歌声,唱出了精气神,唱出了新希望。

坚决打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宁德生态愈发向好,走出了一条依法养殖、科学养殖、生态养殖的路子,得到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典型。在销声匿迹20多年后,对海洋生态环境最为挑剔的“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频繁重返闽东这片蔚蓝的海域,就是最好的例证。

聚焦“规范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22日,霞浦县溪南镇七星海域,一口口深水网箱里,大黄鱼、鲈鱼、真鲷鱼等欢快畅游,争食养殖户撒下的饲料。

“我将自家1万口木质泡沫小网箱改造成环保型大网箱,不仅海产品质量提高,还在海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众多游客。”霞浦县宏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祖说。

这是宁德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

2018年以来,宁德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合理布局海水养殖、稳步推动养殖设施全面升级改造,累计投入资金45.48亿元,完成海上养殖区和限养区共升级改造标准渔排55.75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贝藻类33.74万亩,促进海上养殖更新换代、提质增效。

针对养殖设施技术规范标准空白问题,宁德从选型、制造、安装、锚固、挡流及质量管理、检测标准等方面编制技术体系,打造全国首个港湾塑胶养殖设施建设工程技术规范。同时,专门成立宁德市塑胶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对浮球、踏板及管材等开展监督抽查,切实保障塑胶养殖设施整体质量。

搞养殖投入大,风险也大,渔排升级改造资金不足问题怎么办?

宁德首创实施“渔排养殖贷”,实现养殖权证、塑胶渔排等可抵押贷款,为养殖户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前不久,霞浦县溪南镇青山村养殖户陆建东在宁德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台上,申请贷款后不到两个小时,就收到了授信总额20万元的渔排养殖贷。

针对塑胶设施防范台风问题,组织编印《海上塑胶渔排固泊系统和减压阻流设施建设工作手册》,逐户逐排指导养殖户做好塑胶渔排下水组装、锚固及挡流防浪设施安装,并创新推广养殖台风指数险以及塑胶设施财产险、质量险和大黄鱼养殖目标价格指数险,进一步分散养殖风险,有效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通过科学规划布局、缩减养殖规模、升级养殖设施等改革举措,三都澳海域水质得到净化,养殖深度大幅增加,养殖密度大幅降低,大黄鱼“白点病”等渔业病害明显减少,鱼类成活率提高,鱼类品质持续优化,海水养殖产量产值进一步提高。

在全面清退禁养区违规养殖设施的基础上,宁德严格按照“应发尽发”要求,全面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并建立健全海上执法巡查长效监管机制,着力规范和从严管控海上养殖秩序。

依法用海,发证养殖。按照“海域所有权属于国家、审批权归于政府、使用权赋予各村、承包权授予养殖户(企业)”的原则,统筹全市沿海4个县(市、区)、34个乡镇(街道)和361个村(居)的力量,在强力清退禁养区养殖设施的同时,加快推进养殖区和限养区的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到户,保障养殖者合法权益。打破长期以来村前海域“谁占有谁使用”的传统格局,强化群众“海域国有、依法管理、有偿用海、持证养殖”的法治观念,全市共计发放9646本海水水域滩涂养殖证,实现应发尽发和发放到户。

为严控反弹,宁德探索常态巡查,沿海乡(镇)每周开展不少于3次巡查,确保辖区内的禁养区没有新增养殖,养殖区和限养区按规划布局、按范围养殖;沿海县(市、区)每日开展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清理;市海洋与渔业、海事、港口部门及海军部队每周轮流开展巡查,确保市、县、乡三级海上巡查密集开展、无缝对接,形成违规养殖“露头就打、下水即清”的高压态势。

科技助力,智能管控。以县为单位、以卫星影像图为基础、以调查登记的养殖信息为内容,建成县级海上养殖网格化管理数据库4个,动态管理、调取海上养殖的位置、类型、品种、养殖户信息等,实现养殖属及空间信息“一张图”管理。同时,将县级海上养殖网格化管理数据库融入市级智慧海洋台,实现目标检测识别、综合态势显示、异常行为分析、预测预警、联动处置等功能服务,满足全市养殖、渔船、渔港监管,海漂垃圾以及执法管理等业务需求。

通过实施养殖用海改革,进一步厘清海域权属权证关系,海域国有、依法用海、有偿用海、持证养殖成为普遍共识,自发参与“退养还海”、升级改造的群众越来越多,抢占资源、污染海域的事件越来越少,因养殖用海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明显减少,渔区社会生产生活更加安定和谐。

围绕“高质量”优化结构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国鱼计划”,推动大黄鱼等海洋水产从种苗、养殖到加工、品牌、市场的全链条提升,优化三产结构,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23日,记者走进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只见干净整洁的车间里,全副武装的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三去黄花鱼”的制作工序。另一边,在生产烤鳗的车间内,经过一系列工序,一只鳗鱼从新鲜变成美味可口的烤鳗,只需要两个小时。

年来,宁德市三都港公司加大综合水产品精深加工创意研发投入,将生产加工工厂打造为餐饮企业和家庭的“中央厨房”,为餐饮、商超、电商等终端客户提供“一站式”优质食材定制解决方案。

今年3月,三都港还入选艾媒金榜2022年上半年中国预制菜品牌百强榜,及中国即配预制菜品牌排行榜30强,其中金榜指数排名位列百强榜第11位。

“我们的生产线从2016年引进,主要是为了产品升级加工的迭代,做出更好的产品。现在主要是开发了很多加工的大黄鱼,因为今年预制菜的赛道比较火热,其实我们前十几年前就在做预制菜,它的消费渠道不一样,有的在低端,有的在中端,所以我们也是在不断地改进升级产品,进行迭代,今天所看到的,都是我们进行升级的产品。我们现在开发的宁德大黄鱼,要向福建圣农、湖北周黑鸭学,要做到一鱼多吃,像鱼下巴,就做成剁椒鱼下巴,把鱼分解,生产出不同的产品,这样才能够更有效提升整条鱼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宁德市金盛水产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尤信铃说。

发展精深加工,宁德不遗余力,充分利用海带、紫菜、大黄鱼等优势资源,开发即食海带、调味海苔、三去黄花鱼和无刺鱼柳等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预制菜。加快推动水产品加工聚集发展,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培育壮大,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8家,居全省地市前列。

“我们大力加强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大宁德特色品种增殖放流力度,开展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全市水产原良种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建有市级以上原良种场7家,全国现代种业示范场2家,并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黄鱼原种场。”宁德市主要领导表示。

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打造渔业品牌,通过举办大黄鱼文化节和鲈鱼文化节、海参论坛等渔业节庆活动,扩大宁德水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年来,宁德先后荣获“中国大黄鱼之都”“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鲈鱼之乡”“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等称号。同时,积极发展水产品电子商务,利用网红主播直播、新媒体等渠道拓展水产品销售市场,去年全市水产品累计网零额3.4亿元,涌现出蕉城“三都港”、霞浦“赶海父子”等电商龙头企业。

渔旅融合发展。借助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形成的优美景观和良好生态环境,推进建设蕉城秋竹、福安下白石、福鼎安仁及霞浦七星等一批以渔旅融合为特色的“水乡渔村”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培育渔业特色鲜明、旅游配套完善、业态丰富的海上旅游新样板,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落实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全程追溯管理,实施赋码监管,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可溯、去向可追、风险可控、公众参与”。

通过全产业链发力,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现已形成大黄鱼、海参、海带、紫菜、鲈鱼等具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我国大黄鱼的主产地和刺参“北参南养”的主产区,渔业成为沿海广大群众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打造“生态优”创新增效绿色低碳

发展贝藻立体生态养殖,宁德创新建立“海上社区”,探索渔业生产生活垃圾收集机制,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养殖。积极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增养殖,推广三倍体生蚝养殖5万亩,通过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推动建设万亩连片示范区10个,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小杂鱼饵料,完成规模以上海水养殖主体治理任务。

建立“海上社区”。以“海上社区”为台,全市建设15个海上社区,通过整合服务资源,进一步拓展党群服务、群众诉求、设施技术、绿色养殖、物业管理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海上社区服务水,助推海上养殖高质量发展。

创新海漂垃圾清理。在市属国有企业城建集团中专门成立宁德城投蓝海公司,组建海上环卫队伍,配备人员200余人,配置打捞船只32艘,统一负责三都澳和沙埕港内高潮线以下海漂垃圾打捞。建立海上养殖区垃圾收集转运制度,对海参养殖套袋和饵料袋等进行回收,实现垃圾统一收集转运上岸无害化处理。

建设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台(渔医院)。针对渔病寻医问诊难问题,建设海上绿色养殖技术服务台,构建岸上门诊、海上巡诊与远程诊疗相结合的渔病防控服务网络,定期开展病害防控、药残检测、产地检疫及渔病诊断服务。目前,已建成1个市级海上绿色养殖服务中心及4个县级海上绿色养殖服务站、3个乡级海上绿色养殖服务部、6个村级海上绿色养殖服务点。

推动新能源应用试点。推动清洁能源走进“海上田园”,在蕉城三都澳、霞浦七星、福安宁海等海域推进风光储一体化试点,实现海上渔排不间断供电,探索绿色低碳养殖产业升级。同时,积极发展电动船舶,自主研发的纯电动船舶“白海豚1号”成功下水首航,为今后发展电动渔业船舶奠定基础。

通过实施系列改革举措,三都澳和沙埕港海海域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颜值”更靓,实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正全力以赴做好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推动宁德从“海洋资源大市”阔步迈向“海洋经济强市”。(单志强 朱子微)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