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白盆珠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345”党建活动点睛美丽乡村

时间:2022-07-29 08:39:27来源:南方日报

从甬莞高速高速白盆珠站驶出,进入356省道,在干净整的柏油路两旁,开了许多农家乐、温泉酒店和民宿,路上穿梭着来自广州、深圳的旅游车辆,这座坐落在粤港澳大湾区最大水库边的山区小镇,宛若一处人来人往的风景区。

白盆珠曾用名“白朦珠”,镇如其名,是一颗未发掘的朦胧珠,经济基础薄弱,道路极度不便,且地处水源保护区,无法发展现代工业、养殖业,曾有4个省级贫困村、3个市级贫困村以及6个镇级兜底贫困村。

如今,贫弱窘境已谢幕,华丽蝶变正上演。当前,白盆珠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力党建赋能,坚持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闯出了一条以生态振兴为基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生态振兴

“345”党建活动点睛美丽乡村

夏日傍晚,在白盆珠白马村的白马河畔,道路旁停靠了许多车辆,人们带着游泳圈、救生衣或者游泳板,在河道的浅水区中泡水、游水、打水仗,水花四溅中大家欢声笑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清凉馈赠。

白马河是一条从莲花山流下的山间小溪,流经白马村最终汇入西枝江。这里水流缓慢、水质清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玩耍。“现在每天下午都好热闹,好像在海边一样。”最,白马村党支部书记巫石煌正谋划建设一处大型停车场,用于接待逐日增多的外来车辆。

很难想象,几年前的白马村,曾是一处坐拥山林溪水等生态资源,但却无人问津、潦倒破败的贫困村。“那时候村里脏乱差,基础设施很落后,一下雨就是满腿泥。”巫石煌回忆说。

生态是最大的发展资源,良好的环境则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几年,借助乡村振兴东风,白马村对沿街街道进行整体美化亮化,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倾力打造“外在美”。针对白马河开展河道整治,在两岸建设堤坝、绿道,铺设加宽柏油马路,并建立了一处鲜花绿树簇拥的湖心岛景观。

经过一番“美颜”改造,白马河摇身一变,成为了风光独特的天然水上乐园,也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最,正值荔枝、龙眼的上市季节,村民们把自家种的农产品摆出来销售,很快就销售一空,而周边的农家乐、民宿等也迎来了更多客流。

为了让乡村美丽持续保持,白马村聘请了一支由10名村民组成的保洁队,每名保洁员施行分片包干,每天打扫卫生、检查村里环境状况;并在村民间开展“五星卫生户”评选,调动起群众爱护乡村宜居环境的积极,形成“户户参与、家家争先”的良好氛围。

白马村是白盆珠镇盘活绿色生态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当前,白盆珠镇坚持党建引领,上下联动、共建共管,以建设美丽乡村奖补为抓手,创新开展“345”党建品牌活动,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最大限度凝聚群众力量,合力助推乡村振兴迈出一大步。

“‘3’是指每周三开展党群清洁日,‘4’是指建设创意四小园,‘5’是指开展五星卫生户评比。”白盆珠镇委书记刘健锋解释说,该镇以各村(居)以党组织为单位,动员全体党员组建党员志愿队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

截至目前,白盆珠已组织42期546次党群清洁日活动,全镇创建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公园238处,评选出的“五星”户数占全镇常住户数的90%。

如今,走经白盆珠镇的各个村居,映入眼帘的是每个村子一个个创意十足花园、果园和公园,家家户户门牌上前的卫生星牌,还有穿梭劳动的“红马褂”,成为了白盆珠镇生态美丽乡村的点睛之笔。

◎人才振兴

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在白马村的一处农家乐,沈石坚夫妇俩人正忙前忙后为游客烹饪客家美食。天气炎热,夫妇俩忙的满头大汗,但依然感觉干劲十足,快乐且幸福。

沈石坚是当地村民,此前在惠东县城的一家大排档做后厨。去年4月,他辞去了之前的工作,选择返乡创业开办农家乐。如今,他的农家乐配备齐全了烹饪设备,可以容纳下20桌客人,每个月营业额3万元。“现在客人越来越多,我们计划再开设一些客房做民宿,扩大经营。”沈石坚笑容满面地憧憬未来。

距此不远处,横江村的“一如民宿”老板黄柳宏正在修理庭院,以迎接这个周末即将前来入住的游客。黄柳宏曾是一家跆拳道的馆长,几年前,他在外地游玩时被民宿这种农旅融合的经营模式吸引,便联想到家乡也同样拥有美丽生态资源,于是在2019年着手将老宅改造成为了集烧烤、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民宿,并申请到了第一批民宿经营许可证。

“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客人就很多。”黄柳宏感慨地说,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在乡村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精彩生活,正是这些美丽蝶变,唤醒了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对“乡愁”向往。

如今,像沈石坚、黄柳宏这样“回流”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出现,为白盆珠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事实上,除了返乡创业的青年,在白盆珠镇、村级党组织里,吸纳的年轻“血液”也在增多。

横江村党支部副书记陈俊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2014年,28岁的陈俊林还在惠东一家鞋厂打工,在村委干部的号召下,陈俊林回到家乡参与到乡村建设发展事业中。彼时,他还是村里最年轻的村干部。

相比在外打工,村里的工作繁琐复杂,也更加辛苦。为了做好台账汇总,陈俊林和村委干部们常常席地而坐,一页一页翻查整理;为了推动乡村建设,他还要挨家挨户上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

不过,家乡每发生一点点变化,都会令陈俊林感到万分欣喜,“从脱贫攻坚到全面衔接乡村振兴,村里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是我一直留在村里工作的动力。”陈俊林说,现在他也算是村里的“老人”了,这几年村委会先后又招来3名80后、2名90后,村委的活力更足,凝聚力也更强了。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去年,白盆珠顺利完成了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镇委班子均年龄下降5.2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增加10%;村党组织书记均年龄由53.2岁降低到46.7岁,村“两委”干部比上一届均年龄下降5.1岁,大专以上学历增加28人,大专以上学历占91%,基层组织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选好“领头雁”,配强“当家人”。白盆珠镇党委副书记李正文介绍目前,白盆珠镇还在深入实施镇村干部“大储备”,对603名年轻高学历外出能人“建档立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人选择返回家乡。

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正成为白盆珠实现全面振兴的真实写照。

◎产业振兴

谋划打造“三水两茶一窑址”

“莲花山后雨,横坑清前茶,茶芽日日长,茶叶朝朝查。”在西枝江源头、白盆珠的五指嶂下,绿水青山孕育出了曼妙的横坑茶;在粤东难得的丹霞地貌和土壤结构上,白盆珠引进了“茶中贵族”的武夷山岩茶,驯化种植出了品质上层的惠州岩茶……

年来,依托丰富且优越的生态资源禀赋,白盆珠镇聚焦产业兴旺,不断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并引进了一系列产业项目,增强山区乡村的“造血”能力,让乡村发展成色更足、后劲更强。

2016年,双金村村民赖祝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看准了茶产业发展前景,从江门迁回家乡发展。五年后,赖祝的岩茶茶园面积超过200亩,种植了9个品种,每年能产出干茶超过1万斤,并注册了品牌,产品远销成都、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为支持岩茶产业发展,白盆珠还成立了茶产业支部委员会。在党组织的强力引领下,对上下片区两大茶园被综合规划建设,依托特色茶园种植业和得天独厚的水生态优势,打造万亩印象岩茶田园综合体,让游客即可品尝到岩茶的醇香,也能走进茶山欣赏茶田美景。

不仅如此,在岩茶产业带动下,当地村民还有了就就业的岗位,每年在茶场帮忙采茶、剪枝、施肥的村民就有30多人。岩茶产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联农带农,也守护了这里的好山好水,让生态美景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白盆珠镇委书记刘健锋介绍,当前,围绕打造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和温泉康养旅游小镇目标,白盆珠以“三水两茶一窑址三个节点”作为全镇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工作。

其中,“三水”指的是依托白盆珠水库和沿岸风光,建设形成43公里符合全马国标的绿道体系;“两茶”指的是推进横坑茶和岩茶转型升级,把丹霞地貌的岩茶园与沿河绿道等景观串珠成环;“一窑址”是以全省最大的明初民窑群——白马窑为基础,建设窑址公园和省陶瓷标本库房,提升乡村振兴文化内涵。

去年7月,白盆珠镇获得了全市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双示范”机遇。白盆珠镇马上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库156宗。截至目前,已完工23项,基本完工5项,包括完成镇域标识、三产融合示范中心、樱花茶园、苏联专家楼古树公园、彩虹绿道、白马河心岛等6个重要节点建设,顺利打造首期16公里示范带线路,串联形成文旅、农旅精品旅游线路初见成效。

随着“双示范”建设深入,白盆珠资源和投资环境也日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社会资本纷至沓来。“目前,我们还在重点推动天然饮用水品牌和精酿啤酒厂项目落户。”刘健锋表示,通过越来越多的优质项目入驻,不断推动产业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打造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的白盆珠模式。(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