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非常特殊,也许称得上是近年来最“复杂”的一次高考。“新高考”已在路上,“旧高考”还在改革,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新高考”如何更好地展露“雏形”,将对未来的教学改革产生示范作用。
而考试结束后,如往年一样,有学生称“难”,有学生称“易”。因何难?因何易?在“新旧高考并轨而行”的今年,试题的难易程度有何变化?记者走访一线专家学者,细数试卷背后透露了哪些信号。
新老并轨,“新高考”展露雏形
之所以把今年高考称为“最复杂”,原因在于新高考改革和旧高考形式的“并轨而行”。新高考改革始于2014年9月,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浙江、上海作为先行先试的试点地区,从2017年起,即2014级高一学生正式启用新高考。同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开始启动新高考改革,今年高考为首次实施新高考。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八省份进入“新高考”时间。目前,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西等省区作为第四批试点地区,还未进入“新高考”行列。
中关村学院学术委员会原负责人吕文清将今年的高考形式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旧标准’‘旧教材’‘旧高考’;一类是‘旧标准’‘旧教材’‘新高考’;还有一类是‘新标准’‘新教材’‘新高考’,全国整体新老高考实质并轨,各省市四个批次有序进入,课标和教材版本更替进度不同,考试内容范围差别,旧高考卷、新高考卷、全国卷、独立命题卷交汇,多种类别叠加,2020将成为高考改革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吕文清告诉记者。
对于“新旧高考”的交织带来的改革,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向东认为,招生计划、录取方式、考试模式等多方面都将相应调整,但“考什么”始终是高考改革的根本问题所在。“尤其是在招生计划和录取机制改革基本定型之后,考试内容这一高考改革最为重要的、也是最难改进的部分浮出水面,正在加快速度推进:一是建立了高考评价体系,已于2019年12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二是重点把握高考的核心功能,科学设计和选择考试内容;三是建设现代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四是管理机制上新高考构建‘全国高考统考+地方学考选考’的科目命题机制,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全国统考科目的命题,各省负责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
大量背景材料、情景设置,考查学生思辨能力
考试结束后,在一些使用“旧教材”+“新高考形式”的省份,一些考生反映,试题“变难了”。为什么会有“变难”的感受?一位一线教师告诉记者,去年12月,他们曾进行试验性测试,结果“不太理想”。
“一位女生考完英语就哭了,英语作文她不知道从何下手,此前背过的‘警句’全都派不上用场。这道题的大意是,某国际知名博物馆将举行世界民俗展,请写一封英文推荐信介绍你家乡的春节民俗文化。这不但考察英语水平,还有文学、历史等知识,是一道跨学科的思辨性考题。”这位老师说。
吕文清告诉记者,而这恰好是今年试题受到肯定的原因。“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不少国家高考制度都在改革。今年的试题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突出国际视野。”
今年全国一卷的语文作文题,“管仲、鲍叔牙、公子小白”之间关于小义和大义的论述,也鲜明地体现跨学科的思辨色彩。“不只考察语文,还有历史知识和相关哲学道理,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吕文清说,而在每科考试中都大量出现的背景材料题、情境设置题也是如此。如果考生的阅读能力不强,题目分析就很占用时间。
胡向东注意到了高考试卷背后需要考生掌握的逻辑关系和批判精神。“上海卷作文题设置‘转换’的论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在转折时发挥的作用,全国Ⅲ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巧妙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引发辩证思维。同时,语言运用是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关键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一定的情境才能激发和进行全面考查,语文高考命题引入了情境理论,明确将情境作为考查载体,不断探索情境设置的方法与路径。这些探索十分珍贵。”胡向东说。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认为,这清晰地指明了未来高考的方向——“在教育部考试中心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创新性是高考评价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和最核心的一翼,也是高考服务于高校人才选拔的根本。是否具备‘审辨式思维’恰恰是衡量创新性的重要标准。”
注重过程评价,高考改革在路上
未来的高考,已初现雏形。吕文清认为,这个雏形是弥足珍贵的。未来的高考,将注重过程评价,如大数据一般将考生的特点展现出来,而这,也是高考最“难”的地方。
改革开放之后,高考走过了40多年时光。从1977年高考录取比例不到5%,到今天超过70%。“当年高考只需要拉开区分度就够了,今天我们要把最适合的学生送入他们理想的学校。这是高考‘难’的地方,它不再只具备筛查功能、分流功能,而是一个‘人才储备库’。”吕文清说。
在考试中,未来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吕文清认为,要注意试题材料情景设置的“理解偏差”。“比如对疫情的感受,湖北学生和偏远山区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未来应该做好区分。比如数学选择题涉及了乐理和弦,这5分可能让欠缺和弦知识点的学生摸不着头脑。这些都能从技术层面做得更好。”吕文清说。
胡向东以高考语文为例,希望未来中学教学可以将教—学—考进行有效衔接。“语文课堂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阵地,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平时教学就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而高考语文体现出来了明确导向:引导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高考设题引导教学,促进教学中不断通过提出问题、由问导思,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在学习有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胡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