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现代语文教育的“初心”

时间:2020-09-30 10:43:36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语文日益受到学生和家长重视,而作文更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作文本应是学生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具有个人化的特点,然而在标准化考试面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掌握一套行之有效、能取得高分的写作方法,这是导致“套路文”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这样的写作不仅导致学生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仅仅把它当成完成任务、拿高分的工具,也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如何找到个性表达与作文达标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我们不妨追寻现代语文教育的“初心”,看看叶圣陶先生怎么说。

叶圣陶先生写于近一个世纪前的《作文论》,是一本平实朴素的小书,却代表了现代语文教育在其起点之处所怀有的理想。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作文无非是将自己“充实”“合理”“完好”的思想与情感,以适当的方式写成文字。思想、情感与表达,既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也是评判文章的主要标准。思想重在求真启智,各人的思考与判断可以有不同的面相和理路;情感重在深切感人,个体的性情和感会也有不同的质地与色彩;至于语言的组织,更是千变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可能,由此也就显露出写作者各自的个性与才情。如果说“文”是人心中绽放的花朵,那绚烂多姿显然是它的本然。写作有其规律和章法,但不存在固定的样式和定规。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在考试作文中,最多出现的,却正是格式化、套路化甚至“模板化”的写作。这些作文看起来“规矩”“整齐”“平稳”,但空泛的观点与浮泛的情感,经不起推敲,更不耐细读。这一类为数众多、绵绵不绝、看似“合格”的作文,或许说明我们的考试以至教育现实,存在着需要改进的空间。

应该说,不论是中考作文还是高考作文,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在命题、体式、篇幅和写作时间等方面都有着严格规定,是一种“考试”驱动的写作。这些特殊之处正是导致作文产生格式、套路的原因。

然而,承认中高考作文的特殊性,绝不意味着认同它背离写作的一般规律。查阅一些高考语文试题作文部分的“评分细则”不难发现,虽然它们各有侧重,表述不同,但无论是评判审题立意是否深刻、妥当、鲜明,论述是否深入、周密、充分,还是推敲叙述描写是否切题、生动、感人,语言是否流畅、准确、精到,共同的基础仍是对文章思想、情感与表达这三个基本要素的考察。

作文教学与学习不能过于功利化,语文学习的意义也远不止是完成一次成功的写作。《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受学之期有尽,教学之道长存。教育的本质是“立人”,考试也终究是对人的考察。我们希望学生们的作文应该有深刻的思想、严谨的逻辑、生动的叙述、真切动人的情感、精彩纷呈的语言,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希望这篇文章的写作者——年轻的一代既有深刻的理性,也有充沛的感性,既善于独立思考,也敢于自我表达,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未来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关键词: 淘宝视频 toabao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