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专业壁垒,科学精神补齐人才培养“拼图”
据介绍,“科学之光”项目是南京大学“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的一个重要育人项目,也是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表示,质量看学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南京大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生态、更优的教育资源、更强的支撑服务。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一直都是南京大学人才培养计划关注的重点,学校此前推行了“悦读经典计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2019年邀请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名师大家开设“科学与人文对话”系列讲座,第一场是法国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与南京大学材料物理领域的青年教师就“好奇心”这一主题进行对话,主持人则是本科生同学。这样的对话共进行8场,场场爆满。今年开设的“科学之光”补上了科学精神这一块内容,希望科学这道光照进学生心中,引领他们体悟科学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了解科学进步对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未来科学进步和人类发展将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让大一新生在与名家名师近距离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师长的科学精神、科学风范。
邢定钰在课上打趣自己:“别人说,我的兴趣爱好就是坐在电脑前看各种各样的曲线。”笑声过后,他语重心长地指出,从事基础研究工作一定要能“坐得住”,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研工作需要做好的思想准备。“科研的道路是艰辛的,但做什么工作不是如此呢?我希望给大家一个信念,你们是可以的”。
“邢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物理学在人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使我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了更深的了解,产生了更大的兴趣。”第一堂课结束后,毓琇书院的施金言同学备受鼓舞。作为一名工科试验班的学生,他立志在南大学出本领,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选修课程的文科生同样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力量。秉文书院人文社科试验班的李明蔚同学说:“每当讲起那些仍未被解答的疑问,老师们的眼睛就一直闪着光芒。我忽然觉得,真正令人感动的,其实是那些满含期待仰望星空的人。”
邢定钰认为,大学老师要在通识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同学们自由、轻松地学习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只有蕴含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具准确性、清晰性;只有在人文精神引领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方向前进。增进两者充分融合,才能促进学生更全面地成长,未来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优秀人才。
祝世宁以文学为例阐述了科学精神对文科生成长的作用:“文学作品刻画现实世界,要能准确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必然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撑。”一名来自外国语专业的同学通过课程对光子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祝世宁希望这位学生借此机会加强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为今后成长助力。
据了解,《“科学之光”——认识宇宙》第一讲还设置了线上直播,吸引了全国数千名中学生同步收看。这是南京大学推进“零年级计划”举措之一,也是持续探索中学和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衔接培养的育人路径,推动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学延伸、共享的重要通道。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此后的“科学之光”通识课也将陆续通过线上形式向更广大的中学生开放,推动科普深度有机融入基础教育,让科学更有吸引力,让学习更加生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