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近一年的“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终于有了结果。近期,江苏消保委向法院主张的智能电视开机广告必须拥有“一键关闭”功能,得到判决支持。电视的广告终于可以关了,但是一些APP的广告依然无法一键关闭。
微信朋友圈会推送个性化广告,而且根本找不到关闭选项,有些APP还会强迫用户在使用前“欣赏”长达几十秒的广告,让人不胜其烦。
12月16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上海市消保委连续15个月对1600个不同类型的APP进行广告监测后发现,APP广告“关不掉”、个性化广告推荐“不可选择”等问题较为突出,部分APP广告还存在违规获取用户信息、未经用户允许就私自下载新APP等问题。
获取用户信息完成广告推荐
技术专家指出,APP广告多为精准推送型广告,大量APP广告后台还采用竞价交易模式,这种投放模式都以获得消费者的大量信息为前提。
“现在有画像和追踪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知道你想买什么或猜到你想买什么。”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业内专家表示,直接或间接获取用户数据、完善用户画像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用户数据来源依然是用户的个人资料和浏览数据,包括搜索记录、在各个页面的停留时长、从哪个页面进入哪个页面等,从而为用户建立起一套包含多个标签的画像,比如“男性、研究生毕业、40岁、收入偏上、已婚、有一子、养宠物等”。
更不易被察觉的是嵌入在APP内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它是APP内提供特定功能或服务的插件,比如广告、支付、地图等。SDK的意义在于,当开发者需要调用某项功能时,不需要从头自行开发,只需要接入SDK即可。
专家解释,当甲、乙两款APP都采取了同一家广告SDK时,那么甲和乙收集的数据都可能上传至这一个SDK上,甲和乙之间天然形成了数据共享。用户在甲上的搜索记录和使用习惯有可能就会被反映在乙上。
确实,近年来,由第三方SDK引入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小觑。12月22日,南方都市报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显示,其对60款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进行测评分析发现,平均每款APP使用11.3个SDK。而对20款头部SDK测评结果显示,有三成SDK实际获取的权限超出其在官方文档中声明获取的权限,有隐瞒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嫌疑。
APP广告想关掉确实不易
你可以给我推送广告,为什么我就不能关闭呢?这也是APP广告的最大槽点之一。
“《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提出,可以给用户画像,推送广告,但用户有知情权、控制权、删除权。”何延哲说。
根据广告法,“以电子信息方式发送广告的,应当明示发送者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向接收者提供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可《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对600款APP的广告行为进行深度分析后发现,58%的APP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同时,针对600款APP相关功能设置测试发现,仅有14.5%的APP可以找到个性化广告推荐关闭入口。
找到关闭入口,也并不那么容易关掉广告。有媒体报道,记者在专家的指点下,通过“我—设置—关于微信—《微信隐私保护指引》—腾讯《隐私政策》—广告—关于广告—如何管理您看到的广告—管理—个性化推荐广告—登录”等足足10多个页面,才关闭了微信朋友圈个性化广告推荐功能。但微信同时提醒,关闭该功能后“您仍然会看到广告,但相关性会降低”;而且用户主动选择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的有效期只有6个月。之后若不重复以上操作,微信朋友圈又会自动推荐个性化广告。
要给用户一个说不的机会
至于APP广告发布平台出于什么目的不赋予消费者关闭广告的权利,何延哲分析,这与免费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有关,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互联网上免费获得信息,但商家总要赢利,广告无疑是一种好的支撑方式。如果大家都把广告关闭了,这种商业模式就无法支撑。
何延哲本人其实并不太反感互联网跨平台的广告,因为他知道这中间传递的信息是针对设备的用户画像,而不是个人可识别的信息,比如手机号、身份证号、住址。“我们不是要完全禁止个性化广告,如果不存在个性化广告,那就只能回到传统媒体的广告时代了。”何延哲说,但商家推送广告也要适度,并且给用户一个关闭的权利。
何延哲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广告逻辑不够透明。一定要让消费者清楚,APP收集了哪些个人数据,这些数据的用途是什么,我能否禁止别人使用这些数据。
比如,在谷歌上,用户可以看到系统基于个人使用偏好生成的一系列标签,包括教育背景、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宠物等,这样人们对于谷歌可能推送的内容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谷歌用户还可以选择一键关闭个性化推送。
所幸的是,针对这种广告乱象,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拳出击。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通知》,重点聚焦APP和SDK违规处理个人信息、设置障碍、频繁骚扰用户、欺骗误导用户以及应用分发平台落实责任不到位等问题。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国内市场检测到的APP数量超过350万款。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12月24日表示,截至目前,已经对52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工作,发现了一批有问题的APP,责令1571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了500款,对整改不到位的及拒不整改的直接下架,涉及120款。
“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监管检测的自动化、智能化。”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烈宏说。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10项标准。对于消费者特别关心的“最小必要化”等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原则,也制定了相关系列标准,涉及通信录、录音、人脸、位置、图片、软件列表、设备、录像等信息收集使用规范等。
同时,严守广告及广告主的合规性,也是守护消费安全的重要防线,业内专家表示,APP发布者要尽到对广告内容审核的义务,为消费者“把好关”。
“APP一直想数据变现,却忽略了数据应该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只有转变成这样的观念,才能变得更好用、更安全,才能更有前景。”何延哲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