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院士论坛举行 “双碳”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时间:2021-12-10 09:09:10来源:南方日报

氢能对实现碳中和有什么积极作用?如何突破氢能发展中的技术短板?12月8日,202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院士论坛上,五位院士齐聚,就氢能产业发展进行主旨演讲,共同探讨氢能未来发展趋势。

“双碳”背景下的发展机遇

院士论坛以“‘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烈锦认为,中国必须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现代化能源体系,从碳的角度出发,氢能可以通过脱碳、固碳、负碳三个方面推动碳中和战略实施。

“佛山仙湖实验室成立专门研发机构,组织团队开展规模化的绿氨制备、氢氨融合内燃机燃烧和氢气、氨气高温窑炉燃烧技术研发,实现氢氨融合推广应用。”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学科首席教授、佛山仙湖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程一兵表示,氨既是便于安全运输的储氢介质,又是可再生零碳燃料,对硅酸盐建材和火力发电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鸿基创能副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叶思宇认为,目前氢能产业链从制取、储存到应用有非常多的技术环节需要创新发展,“在整个‘双碳’目标下,氢能的应用远远超出交通领域,在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方位突破氢能技术短板

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郑津洋就氢能管道输送技术发展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管道可实现长距离输送,氢能管道可广泛应用于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等场景。

“但同时氢能管道又具有种类多、压力范围大等特点,因此新建的氢能管道应满足多方面技术要求。”郑津洋说,在技术层面,管材与氢气相容是国内外氢能研究的一个热点,而安全高效输送是氢能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思宇就燃料电池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发表了看法。“氢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成本挑战,而规模化和进一步的技术进步以及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将带来成本的迅速下降。”叶思宇说,产业化导向的政、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是促进氢燃料电池持续技术进步的最佳路径,而氢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多层级工程化验证过程的密切配合是我国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巨大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春明就“双碳”背景下绿电氢技术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南方日报记者李源)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