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苏州爱心园公益服务中心消息,由苏州爱心园公益服务中心委派某爱心技术研发团队共同开发的“爱心园公信社”微信小程序即将上线。据悉,为了进一步提高公益效能,爱心园公益服务中心以信息系统化为方向,积极探索创新公益与基层监管模式,通过开发应用“爱心园公信社”微信小程序,不仅实现了公益监管流程电子化、信息监管方式便捷化、公益内容可视化,也推动构建起大众对公益的参与感、获得感、信任感,从而提升大家的积极性以及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益发展新局面。
爱心园公益服务中心是由儒家思想践行者、山东曲阜文圣孔子第75代后裔——孔敏锋女士于2015年注册创立,目前担任江苏省苏州市娄葑商会副会长、铭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2022年,为了弘扬“向善、向上、向心、相惜”的社会价值观,爱心园全新升级,创立了爱心园公信社品牌;以“消费践行慈善,人人皆可成为慈善家”为愿景,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与发展、公益支持与创新三大领域,通过联动社会力量,打造有温度的“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圆梦”公信社群。
爱心园公信社将实现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公益场景
近年来,有责任心的消费者正在活跃于市场,他们的消费决策逐渐受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然而,这些消费者正在迫使企业有意识地去思考对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并投入大量努力于社会慈善事业中。他们将社会责任战略沟通视为提升企业声誉和吸引消费者的荣誉勋章。但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社会性问题,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被认为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共赢”策略,在现代市场通常使企业与消费者双方两败俱伤,原因是消费者饱受企业“漂绿”信息的困扰。而企业也深陷如何设计、执行和传播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以及积极影响消费者反应的困境。
因此,爱心园公信社将从“人是消费者”开始,站在消费者行为视角去探索,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目标获得市场认可,即消费者购买和支持。从“利益相关者”层面出发,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目标: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福利的进步。但又回归“消费者”角色本身来看,每个人都是消费者,包括企业的创始人也毫无例外。爱心园公信社作为第三方的公益倡导机构,将启动商业与帮扶两大评审小组,商业以“诚信、慈善、责任、安全和环保”作为重要审核标准,帮扶则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圆梦”为基点承上启下融会贯通,打造“消费践行慈善,人人皆可成为慈善家”的创新公益理念。
爱心园公信社启动防“伪善”感知平台,让公益实现“来去轨迹”
根据爱心园公信社公益事业部消息,爱心园公信社APP预计将于10月之前全网上线。有研究表明,消费者如果认为企业慈善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就会产生对企业“伪善”的感知。所以,企业必须实施相应的互动和参与来影响消费者认知,以免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伪善”的感知。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个群体:管理者,做出慈善活动决策和利益相关者,急需消费者与企业就慈善活动进行互动。
在此基础上,爱心园公信社建立了一套商业入围标准体系,入围商业体需参与线下公益活动互动,倡导员工和消费者共同联动,而爱心园公信社APP则通过实现所有环节的公开透明,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解决 “从哪来”“到哪去”两个关键问题;用技术分析手段解决了所有信息的“来去轨迹”,包括消费者对商业体本身的监督以及好评度、认同感等。这将提升大众对公益活动本身的参与感、获得感、信任感,从而提升大家的积极性。爱心园公信社以建立信任机制、公益信息溯源为重要基础,从而解决了消费者对商业体本身的内在结果和外在结果呈现。内在结果主要针对人们的心理反应,例如对商业体本身的意识、认同、态度和信念;外在结果针对人们对商业体本身的行为反应,如购买、口碑和忠诚度。将零售企业的社会责任收益分为感知类收益(包括零售店忠诚、情感依恋)和行为类收益(包括店内购物的频率和可能性),分别对应于内在结果和外在结果,最终形成诚信商业体与消费者的同频共振效应。
公益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与陪伴
近期传媒圈很火的芬必得发起的一条筑梦接力微博,就得到了超过7万+用户的积极转发参与,而“带给大山女孩一场梦想营”的微博话题阅读量更是突破了3.6亿!尽管目前的商业体在公益实践中,常常还停留在现象呈现、情绪安抚、物质层面之上,但这些行为大多如同隔靴挠痒,不能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商业体带来的改变。而爱心园公信社最大不同在于,不仅仅只是带给受帮助者物质上的捐赠,更希望通过社会联动力量助力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因缺乏陪伴、教育缺失和性别偏见等造成的精神上的困境,并从心理和精神层面给予鼓励与支持,帮助她们跨越成长及追梦路上的阻碍和疼痛。
比如留守大山中的女孩,由于兼具性别和留守的双重弱势,在成长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阻碍。显然,这些都不是物质捐赠就能解决的,改变的关键在于帮助大山女孩们找到内在的力量、获得勇气、自信和更积极的心态,帮助她们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
为此,爱心园公信社将联动社会商业体与消费者共同参与,在不改变大众消费行为和不影响大众消费价值的前提下,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文理念,倡导公益慈善行为,通过碎片化的公益行动,潜移默化的公益善举,改善社会风气,通过榜样的力量,引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全面构建有温度的诚信社群环境,让公益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