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各类创新要素 让企业坐稳创新主体地位

时间:2021-03-08 10:40:12来源:科技日报

硅基光电子成套工艺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全球最小间距Micro-LED显示技术引领未来方向,汽车智能主被动安全一体化设计技术处于国内领先……

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重庆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复苏”,带动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逆势增长。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3.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7.5%和7.7%。

一连串亮眼的成绩,来自重庆企业主动求变的创新精神的支撑。“十三五”期间,重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展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据最新统计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市创新评价持续向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全国第7位、西部第1,全球城市创新集群100强中排名77位,全球科研指数排名79位。

重大项目牵引

破解产业发展关键核心制约

不必获取人的面部信息,仅通过衣物、发型、体态等即可实现连续追踪,解决跨摄像头跨场景情况下行人的识别、追踪和检索。这项被称为人工智能“黑科技”的跨镜追踪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智慧治理的有效手段。

被业内称为“AI四小龙”之一的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云从),在行业内率先实现跨镜追踪技术商用,助力人工智能从“刷脸”向“识人”时代的跨越。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背后,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的支撑。

2017年,中科云从牵头承担了重庆市产业类重大主题专项:跨媒体智能计算关键技术及典型应用平台研发和示范。与其一起参与的,还有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微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为何三家不同行业的公司会参与同一个项目?重庆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余林林解释说,为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他们面向企业征集需求,发现看似不同领域的三家企业有着共同的技术需求,都需要跨媒体智能计算这一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对此,科技局为三家企业牵线搭桥,并资助专项经费1500万元,联合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组成了由企业牵头的产学研项目团队。

在多方合力攻关下,该项目不仅顺利完成跨媒体智能计算共性技术算法模块的研发任务,形成论文11篇、专利29项、软件著作权5项,还极大地促进了重庆当地智能安防、汽车、无人机三大产业发展。

“有了关键技术的突破,2019年中科云从从众多智能安防企业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前三。”中科云从联合创始人温浩博士说,该项目支撑中科云从创造产值1.6亿,同时还带动上下游配套产值近20亿。

作为重庆汽车产业领头羊的长安汽车,依靠项目突破了综合脸部多部位特征的疲劳判定等核心技术,开发了一套能够实时、准确、智能判断驾驶员整体意图及状态的汽车交互系统。搭载了该系统的CS95、CS75Plus UNI-T、UNI-K长安汽车,上市就受到热捧,创造产值300亿,同时带动上下游配套产值1500亿。

把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三个着力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庆市加快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以科技创新持续催生新发展动能。据统计,重庆“十三五”期间,总计149项国家重点项目中,企业牵头81项,占比达到了54.36%,经费12.07亿元,占比达到了62.02%。

去年9月,201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其中49项成果由企业牵头完成,占比达到34.51%。104项获奖成果聚焦大数据智能化、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占比达到73.2%。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成果“高效安全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其中包含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一体化设计、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国际领先,该风电机组近3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销售订单达82亿元。

积极探索改革

鼓励企业参与重大技术创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重庆耐德工业公司自主研发的“移动方舱诊疗车”“移动CT检查方舱”,驰援湖北、河南、四川、新疆等地,开展现场诊疗救治和新冠肺炎病人早期诊断,极大地支持了各地应急救援、疫情防控工作。

其后,“移动方舱诊疗车”这项技术因为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重庆市科研项目资金50万元的补助。

“‘先推广后补助’模式让我们的科研成果在紧急状况下得以快速应用。”重庆耐德山花特种车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刘小丰说,这极大地鼓励了企业自主创新、应急攻关的积极性。

“实施研发‘快速立项’机制,科研项目实行‘短流程’快速立项和‘短周期’快速见效‘双短’管理,同时强化科技协同攻关机制,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短时间就取得了积极成果。”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军介绍,在该市组织实施的4批次57项疫情防控应急攻关项目中,18项科研成果疫情期间已直接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救治康复。

“企业创新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陈军介绍。去年5月,我国首个自主开发的180nm 成套硅光工艺在重庆由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简称CUMEC公司)发布。从2018年10月成立到工艺发布,该公司创造了我国硅光领域具备对外流片能力的最快纪录。

助推这项纪录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有力引进。为帮助科研人员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难,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重庆市全力念好“人才经”,大力拓宽“人才路”。针对CUMEC公司特殊人才需求,重庆市科技局及时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实施“一企一策”,助力企业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200余人。

同时,重庆市科技局通过编制《重庆市技术图谱》,梳理全市6个重点产业32个方向关键核心技术和优势技术。2019年以来,根据技术图谱,聚焦汽车、电子信息、大数据、大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的“短板”问题,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554项;探索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按照“公开招标、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原则,试点重点研发项目“张榜招标”,探索建立“重庆出题,全球解答”机制,切实解决重庆市科技创新重大现实需求。

2020年,上述机制在汽车和生物医药领域率先试点,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是首批“张榜”的企业。企业提出“中成药大品种生产过程智能质量控制”这一技术难题后,经过网上答辩,江苏泽达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揭榜”,去年成功帮助企业突破了中药大品种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瓶颈,为中药大品种的全智能化生产和质量控制做出了示范。

“两只手”联“两条链”

培育企业创新发展新动能

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集聚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的重庆浦洛通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洛通)由西南大学教授罗锋牵头创建,该公司拥有国内独家的癌症尿液早筛技术,并获得了技术发明专利。罗锋介绍,这项技术可以对98项肿瘤风险基因进行筛查,对18种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筛查,实现对癌症的早发现早治疗。虽然掌握了尖端技术,但因为不擅长营销,公司的业务难以拓展,曾一度陷入收不抵支的状况。

“科技型企业技术上有优势,但要在市场上立足,还需要金融、营销等多方面的支持。”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刘双全介绍,针对浦洛通的需要,他们立即启动创业导师咨询、管理人员培训、对接融资机构等一系列服务,最终对接到本地一家医疗集团,不仅带来融资,还帮助企业打开了医疗检测的市场。

依托西南大学高校优势,通过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培育企业800余家,现有入驻企业320余家。

“培育科技型企业,需要把握企业创新发展的规律,注重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互补与竞合。”陈军介绍,围绕科技型企业各个发展阶段“需求链”构建,重庆已经构建起由资金、项目、平台等创新要素组成的“供应链”。

围绕孵化催生科技型企业,重庆市推出“一券(创新券)一基金(种子引导基金)”并积极搭建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两平台”,壮大孵育科技型企业的载体。针对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的“组合拳”。对于成熟期科技型企业,一方面推动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一方面通过“定额资助”引导企业持续开展科技创新。

此外,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为5336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88.74亿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66.89亿元。建立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累计组建子基金89支、基金规模271.89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303个次、投资金额161.94亿元。

“通过强化制度供给与服务供给,促进技术、资本、创新生态协同发力,推动了全市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陈军表示,目前,重庆市已经建成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9家,其中国家级22家,众创空间307个,其中国家备案56家,聚集在孵企业和团队18000余家。截至2020年底,全市入库科技型企业26371家,较2019年底增长55.9%,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222家,较2019年底增长34.4%。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