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时间:2022-10-13 09:31:05来源:南方日报

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43.1亿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4509个自然村全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建成“四小园”11449个、村干部中1/4为返乡大学生……10月12日上午,英德市召开“乡村振兴砥砺前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英德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的良好成效。

年来,英德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力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英德市委获评“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原英德市扶贫办获“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连樟村党总支部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重引领强堡垒

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举措。加强党的领导,推动组织振兴,是凝心聚力,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根本保障。

多年来,英德坚决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根基,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三农”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同时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与完善,实现乡村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昔日的英德连樟村,曾由于班子缺乏凝聚力、群众意见大、部分工作滞后和集体经济薄弱等原因,该村党总支部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在清远、英德两级党委、政府帮扶下,结合村级换届选举,推选新的村党总支部书记,同时优化基层党组织,创新“党总支部+中心支部+直属支部”的党组织优化模式,将党支部从原来的5个调整为2个,推动党组织切实发挥起战斗堡垒作用。该村规范党支部建设,抓好建章立制,新建村党群活动中心,完善党支部活动室。

通过狠抓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连樟村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治理力、推动力、引领力有了质的提升,通过组织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2017年初,连樟村党总支部顺利脱掉“软弱涣散”的帽子,并在2018年9月获评“英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6月,连樟村党总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在此影响下,连樟村社会帮扶力量大增:碧桂园集团以党建为引领,狠抓产业发展;村民陆志光夫妻回村创办茶企,带动村里富余劳动力……2019年底,全村建档立卡54户130人贫困人口退出,实现贫困村摘帽;连樟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不足4000元,提高到2万多元;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65万元大关,比2016年增长825倍,并进行首次分红。

连樟村的实践是英德通过抓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年来,英德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持续在抓基层、补短板、强弱项上下功夫,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英德市总结推广连樟村党建经验,全面建立“三包三联”制度,完善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村级各类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等制度,强化党组织对村级事务的全面领导。持续深入推进“头雁工程”,大力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青苗培育”工程和“学历提升计划”,将农村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回乡创业青年等能人充实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健全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机制,以实施“4+1+N”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全面规范农村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促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台注动能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乡村发展,人才为先。乡村振兴不但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缺“人”。英德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就要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为此,英德着力在集聚人才、凝聚智力、服务发展三个方面使长劲、出实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打出政策“组合拳”,让人才“愿意来”。2021年,英德市升格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后,全面加强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统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专题磋商,形成组织、科技、人社、农业农村、文广旅体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24个镇(街)紧密联动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格局。

为了建强基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英德从2020年起实施“星火接力工程”,安排3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镇(街)挂职锻炼,在2021年镇级领导班子换届把28名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充实到镇级领导班子。同时,逐步探索安排改任非领导职务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攻坚,打造多层次、多专业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英德是粤北地区首个制定本土人才政策的县,经过三次优化升级的“英州计划”整合了青年创业就业等27项政策,全力支持乡村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服务工作,吸引各类人才在英德乡村大地拼搏奋进、技术技能在田间地头播种收获。今年8月,英德市制定《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点任务清单》,从健全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政策、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打造乡村引才聚才台、发挥乡村人才培养主体作用4个方面明确27项工作举措,统筹推进乡村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在此背景下,多部门联合创造落实清远市乡村振兴人才集聚工程,从今年起开展“雁归”计划“五大行动”,抓住暑假大学生返乡的重要“窗口期”开展大学生人才服务基层“四大活动”,着力引导英德籍外出就读的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提供就业岗位600余个、实和见岗位800个,组织大学生开展服务乡村发展活动。

搭建事业“大台”,让人才“干得好”。打造农业科技集聚台,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7所高等院校共建“高校人才工作站”,推动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已有10家农业企业与6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申报科技项目11项,柔引进高端农业科技人才53人,成功组建1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打造乡村人才培育台,严格管理全市“三农”干部,实行行政编制、行政执法编制和事业编制“专编专用”,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实施“三名”工程(即名教师主持人、名班主任主持人、名校(园)长工作室主持人),培养乡村教育人才。2022年使用360个编制用于招聘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壮大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英德市供销合作社农技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全市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库农村实用人才达到9252人。

打造专家人才帮扶台,组织117名农村科技特派员、20名乡村振兴专家服务队队员与153名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开展技术帮扶,形成13个专家服务项目下沉基层30余次,举办服务活动18场次。建设19个农业专家联络站,组织省农科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定期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把高校的智力资源源源不断输送到基层一线。

激发发展“新动能”,让人才“留得住”。推动人才服务英德红茶、麻竹笋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发展。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成立广东英德红茶产业研究院和红茶研发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与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广东工匠学院)共建“广东工匠学院英德茶产业学院”,通过师徒制学历提升大专班、技能赛事等培育复合型高素质的茶产业技能人才队伍。

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开设学历提升班和技能培训班,举办“金种子”农村实用人才评选等竞赛和选拔活动,培养一批农技人才、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者。为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和特色产业传承和创新发展,英德还培育、认定“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英德红茶技艺”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24人,并通过“师带徒”“老带新”方式促进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高标准打造“1+24+N”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矩阵,完善镇级“五小场所”建设,定期举办各类人才活动,安排专人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定期推送政策和岗位信息,全力为乡村人才安家、就医、子女就读等提供公共服务配套。

几年,基层群众普遍感受到,村里年轻人和能人多了,人才到乡村振兴舞台施展才华的意愿明显增强。1569名村(社区)“两委”干部中,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三类的占比达到60.74%,在今年的“雁归计划”敲门行动中,有意向返乡工作的大学生有579人。

兴产业强链条

全力打造两大百亿产业集群

英德坐落于北江畔,凭借优良水土和气候资源,物产丰饶,以英德红茶、麻竹笋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闻名省内外。

英德是“中国红茶之乡”。目前,英德现有茶园面积达17.02万亩,全年干茶产量超过1.35万吨,茶叶产值目前已超50亿元,综合产值超57亿元。全市现有茶叶企业556家,其中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3家。新型经营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社达163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37.18亿元。

英德又是全国麻竹笋的重要产区,被称为“中国麻竹笋之乡”。产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远销日本、东南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英德现有麻竹笋种植面积达62万亩,从业人员7.29万人,鲜笋年产量超100万吨,干笋产量超过5.1万吨,总产值约32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五大振兴”第一个就是产业振兴。年,英德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提出打造英德红茶、麻竹笋两大百亿产业集群,推动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促进该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打造英德红茶百亿产业集群。2020年4月,该市以英德红茶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产业园规划主导产业提升工程、生产要素聚集工程、一二三产融合工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产业金融创新工程五大类共23个项目,总投资21.29亿元。其中,整合财政3.45亿元,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入17.84亿元。

建设镇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做大做强英德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英德市开始启动实施以水稻(丝苗米)、蔬菜、水产、茶叶、麻竹笋、蚕桑、糖蔗、水果等1个或者2—3个关联度较高的优势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镇域产业园创建工作。通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建成一批高标准规模化原料生产大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集群和公共品牌。目前西牛镇已率先启动镇域产业园建设,围绕麻竹笋为主导产业,重点延伸拓展麻竹笋精深加工和预制菜等增值环节。通过整合驻镇帮镇扶村资金,计划投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8000万元投入产业园项目建设,完善从种苗供应、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到仓储物流、营销推介等关键环节的全产业链体系。同时,注重扶持麻竹笋深加工,加工产品及麻竹笋预制菜的研发,重点研发“笋+鱼”“笋+竹园鸡”等预制菜,进而推动麻竹笋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年来,英德市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绿水青山为底色、以生态宜居为本色,严把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以温泉资源、北江资源、文化资源为载体的生态休闲游。坚持多业态融合,打造“旅游+”特色品牌。目前,英德对游客开放的旅游景区景点20多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旅游景区6家,四星级酒店2家,旅游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2021年按可比口径测算统计,全市共接待游客294.89万人次(其中一日游131.58万人次、过夜游163.31万人次),同比增长25.62%;旅游总收入为26.33亿元,同比增长15.31%。2021年9月,英德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英德连续六届荣获“广东县域旅游竞争力十强”称号,连续四年上榜“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英德市注重发挥和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优势,引进一批较高质量和具有竞争力的文旅项目,并通过以奖代补、做强做大、实地督导等方式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有力地推动英德文旅产业发展升级。同时,进一步抓实抓好各级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服务,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活动,探索建立粤书吧、英州书坊、朗读亭等为代表的新型阅读空间,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目前,英德初步建成了以1个市级图书馆、1个市级文化馆、1个市级博物馆、2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9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自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英德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头等大事,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发展作为根本之举,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出成果,英德全市上下正激荡着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使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南方日报记者焦莹 通讯员英宣)

    ------分隔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