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处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验,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则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
日前,《惠城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出台,惠城区将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支撑、社会治理等能力建设,为把惠城建设成为更加幸福的宜居宜游宜业中心城区,实现惠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目标提供坚实稳固的安全保障。
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十四五”时期是惠城区抢抓“双区”建设战略机遇,着力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生命健康三大产业,持续推进“3+2”系统工程,打造“一园两城一谷”四大园区平台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旧艰巨,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不确定性呈增加和复杂趋势,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任重道远,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这其中,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盲区依然存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统筹、协调、整合力度仍显不足,应急管理制度优势仍未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将构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
其中,健全领导组织体系。健全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建立议事协调机构和专项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应急管理职责清单,逐步建立完善各部门各司其职、应急联动、协同处置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统分结合的“全灾种、大应急”格局。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安全监督管理责任体系,并且强化应急管理责任落实。
在健全应急指挥体系中,进一步明确突发事件应对的责任体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处置方案和执行程序。推进区、镇(街)、村(居)的应急管理工作有机衔接、强化应急管理责任的细化落实。
此外,还要完善应急队伍体系,包括: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完善、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拓展等。其中,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以镇级森林消防专业队为基础,实施乡镇全灾种专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一镇(街道)一队”为目标,在各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配置办公训练场所和执勤力量,结合各镇(街道)事故、灾害特点,配备装备器具等基本设备设施,实行全天24小时轮班值守。
建设完备的灾害防控体系
作为惠州市行政大区,惠城区人口密集、公众聚集场所多、道路交通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复杂,危险源呈现点多面广特征。
“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依托“一带一轴一圈”产业空间布局,发展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生命健康三大产业,打造“一园两城一谷”高能级产业平台,构建“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推进市“丰”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及“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惠民空间微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一湖两岸四带”城市会客厅建设,实施“一环四带”乡村风貌提升工程。随着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更新工作开展,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园区平台项目启动建设、投产运营,给惠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为此,《规划》提出,要建设灾害防控体系,包括:提升城市基础设施防灾能力、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能力建设、加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等。
其中,按照安全性和经济性兼顾的原则,惠城区将提升关键基础设施灾害设防标准。统筹推进城市关键基础设施抗损毁和快速恢复保障能力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监督管理。强化与市政设施配套的安全设施建设,及时进行更换和升级改造。加强公路、航道和输变电线等重要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建设,提高抵御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大雾等极端天气的能力。针对交通枢纽、商业街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落实应急管理组织、预案、工作机制,提升重点区域综合监测、分析和处置能力。
同时,结合惠城区现代产业体系及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该区还将加强消防站点、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安全设施规划、建设和维护,因地制宜规划增设普通消防站、小型消防站等,缩短灭火救援响应时间。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建消防站点8座,并逐年增加市政消火栓数量,暂无条件设置市政消火栓的村(社区)根据天然水源情况设置取水码头或消防车取水口。
提升应急准备和救援能力
作为惠州市传统产业强区,惠城区企业云集,全区现有生产经营单位20921家(含“三小”场所18390家),监管对象点多、线长、面广,安全生产风险不容忽视,全区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惠城区位于惠州市中部,东江中下游,地形地貌为低山、丘陵及冲积平原,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年降雨量充沛且集中,汛期极端暴雨天气频发,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造成自然灾害防控任务艰巨。
因此,提升应急准备和救援能力非常重要。当前,惠城区应急预案体系有待健全,镇街级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系统性评估制度尚未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为此,《规划》提出,要完善制度预案体系。
其中,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根据省关于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有关部署,开展应急预案修编工作,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推进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风景区应急预案或应急处置文件完善工作,实现各级各类预案有效衔接。落实应急预案专家评审、备案、公告等工作,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修订机制,实现应急预案动态优化。统筹推进相关区及各镇街应急工作手册、事件行动方案、应急处置卡等应急预案支撑性文件编制修订工作。完善基于巨灾情景构建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突发事件事前防范、事中处置、事后恢复全过程应急标准化建设。敦促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高危行业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应急预案体系,强化企业与政府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衔接,全面推广使用应急处置卡,提升预案实用性、可操作性,加强企业应急预案审查与备案管理。
特别是要提升应急演练效能。通过积极开展突发事件救援“双盲”演练、桌面推演、实战演练、紧急拉动演练、数字演练、联合演练等活动,推动镇街、部门、村(居)、企业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
提升科技支撑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事关应急管理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是构建新时代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然而,当前惠城区仍面临应急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专业装备保障、科技支撑能力仍然相对滞后,先进适应科技装备在多灾种和灾害链应对方面的推广应用不够等问题,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要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大数据整合。推进区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以系统整合促进业务融合。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大数据治理,实现内部、外部共享交换的应急数据资源的汇聚,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池。依托市突发事件发布中心的信息系统,积极配合建设市、区两级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态势感知全域化、辅助决策智能化、指挥控制科学化。
——要全面提高新科技新技术应用。紧抓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技术革新及惠城区“全光网城市”建设等契机,结合公共安全监管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5G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推进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建立惠城区应急系统物联网应用体系,实现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协同“一体化”、应急联动“一键通”等功能。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互联网+监管”“互联网+执法”应急管理模式创新升级,配备执法终端,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执法流程,进一步提升执法信息化水平,按省市工作部署,持续细化优化执法系统。加快推进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推广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推进森林防火通讯指挥系统更新升级工作,积极推动森林防火专用无人机巡查监控系统建设,增强森林火灾“空、地、人”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森林防火智能化水平。逐步完善高、精、尖应急装备的配置,加大小型便携式应急通信终端的配备力度,强化光纤传感技术、液压破拆技术、生命探测仪、无人机、水下机器人、高空登高作业车、高喷消防车、远程供水系统等应急先进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
——要深化灾害情景构建及处置研究工作。基于惠城区重大灾害事故特点,针对性开展巨灾情景构建研究工作,全面分析灾害事故类型,提前预判灾害事故影响范围,制定巨灾应急预案。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应急管理格局
应急管理既是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又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因此,形成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应急管理格局应是题中之义。
当前,惠城区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社会救援机构等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高、技术服务能力弱。同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尚未全面推广,保险机构参与事故预防、恢复重建作用发挥不明显。此外,全社会关注、参与应急管理及自然灾害防治机制也不够完善。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惠城区将通过完善社会动员工作机制、提升公众治理能力、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发挥保险保障预防作用,最终实现提升社会参与能力。
例如,积极引导和鼓励志愿者队伍等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应急社会治理工作,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完善社会动员和补偿奖励机制,通过提供资金支持、购买保险、善后补偿、物质奖励、心理辅导等形式,为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提供良好保障。建立群众举报奖励及容错制度,强化舆论监督,加大曝光重大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典型案例力度。
又如,发挥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对社区安全工作的带动作用,构建以综合减灾社区和“安全社区”为载体的公众参与机制。及时核实查处群众投诉举报,充分发挥“12350”、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投诉举报平台功能,建全“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举报机制,强化舆论监督,持续曝光典型事故隐患和案件。积极培育应急志愿者队伍,引导更多市民自觉加入应急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
还可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各类涉灾商业型险种,不断扩大涉灾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巨灾保险、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保障机制。在高危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全面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安责险)参与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功能,及保险机构对风险防控体系的共建共治作用。(南方日报记者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