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城市基层党建的相关部署要求,英德市英城街道党工委创新举措,打出“一二三”组合拳,以“一个机制+两个报到+三张清单+多个平台”为抓手,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直面基层治理重点难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篇章。
▶▶“一个机制”
聚合社区治理新资源
英城街道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采取“现有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模式配备委员,其中重点吸纳宣传部、政法委、教育局、卫健局、城综局等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的单位负责人进入街道“大工委”任兼职委员,街道下辖5个社区全部实现社区“大党委”,有力推动33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两新”组织负责人等担任社区兼职委员。同时,每季度组织现有委员和兼职委员共同召开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落实议事决策、联席会商制度,压实兼职委员工作职责。
“通过兼职委员下沉一线深度参与辖区党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日常工作,可以直面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向城市基层治理输送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的龙头带动和社区‘大党委’的堡垒聚合功能。”英城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子文表示。
▶▶“两个报到”
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落实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机制。英城街道“大工委”及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所在的共计38个单位党组织已到街道和社区完成报到,报到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约1900名。
2022年,共有64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出动党员志愿者约25624人次,协助街道及社区完成疫情防控值班、大数据排查、新冠疫苗宣传及接种、抗洪救灾、复工复产等急难险重的工作。尤其是今年7月英德发生本土疫情期间,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共派出党员干部19046人次,协助英城完成了五轮核酸采样,派出党员干部6067人次,前往英城街道中、高风险区域内开展入户排查、核酸检测、封控点值守、物资派送等具体的网格工作,大大减轻了英城街道和各社区的工作压力,为社区基层治理添加了新动能。
▶▶“三张清单”
满足基层治理多需求
英城积极探索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模式。由群众“点菜”,开列“需求清单”。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点单权”交给老百姓,通过居民需求调研和日常服务听取意见等形式收集民意,由社区将居民反馈的问题整理成台账,并根据事务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分类,汇总成一份“需求清单”。由组织“配菜”,开列“资源清单”。针对辖区内派出所、卫生院等机关事业单位、“非公”组织进行摸底调研,了解社会各领域党组织在提供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能力方面的资源,汇总形成一张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资源清单”。由社区“上菜”,开列“服务清单”。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社区将居民需求与社会资源对接整合形成“服务清单”,通过统筹“党组织+党员+社工+志愿者”力量,与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结对共建,常态化开展为民服务志愿活动,解决一系列亟待破解的群众“急难愁盼”和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微小实事。
“群众的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的期盼是第一要求,群众的满意是第一目标。通过群众‘点菜’、组织‘配菜’、社区‘上菜’的方式,真正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幸福清单’。”杨子文介绍。
2022年1月至今,英城各大社区已累计办结4件民生实事和76件民生微实事。
▶▶“多个平台”
建强基层治理主阵地
英城街道还全方位、多角度、多平台升级党群服务阵地。从人员配备上进行服务升级,在标准化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基础上,采取聘请专职党务工作者和选派街道党建指导员相结合的模式,从街道机关党员中选派5名党建骨干到社区担任党建指导员,聘请10名党员担任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进一步加强了社区党建工作队伍保障,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综合服务能力。
从阵地数量上进行功能升级,在城西社区增建一个独立的综合性党群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设置党员活动室、老年人活动室、志愿者服务站、妇女之家等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面向社区居民、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免费开放、共享使用,搭建起关心党员群众的“连心桥”。
从服务对象上进行功能细化。英城街道在城中社区、城北社区、城西社区等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分别选址,标准化建设3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点“暖蜂驿站”,着重解决外卖、快递、电商、网约司机等新就业新业态群体“渴了有水喝、热了能乘凉、累了能歇脚、困难能协调”的切实诉求,推动服务点成为广大新就业群体的“温馨港湾”,有效提升新就业群体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目前,工程建设已经全部完成,将于近期投入使用和运行,力求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把新就业群体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为城市基层治理和城市发展凝心聚力。(文/图:南方日报记者焦莹 通讯员巫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