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我的好朋友,我喜欢和他们一起看游戏、学习。”8月2日,在澄迈县社区精神康复中心,患者小力(化名)一边整理手头的玩具,一边和海南日报记者交谈。
看着眼前这位精神抖擞、表达清晰流利的小伙子,很难想象,一年前,他还很抗拒与人交流、不爱出门。
得益于澄迈为民办实事“社区精神康复项目”的开展,为小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让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更有“质感”。今年初,澄迈提出要办好包括“社区精神康复项目”在内的11件民生实事项目,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切身的利益出发,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以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稳步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奋力书写更加宜业宜居的民生答卷。
打造康复链条走出精神疾病“旋转门”
玩篮球、拼积木、开圆桌会……8月2日,澄迈县社区精神康复中心大厅内,一片欢声笑语,前来进行精神障碍康复的学员们正在进行有趣的互动。
18年前,年仅17岁的小力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自此陷入出院、发病、入院的循环,如同走不出的“旋转门”。直到2022年,澄迈县民政局为民办实事“社区精神康复项目”的开展,让更多包括小力在内的患者家庭拓宽了康复之路。
治疗期间,小力成为康复中心的常客。这里不仅有温馨的场所,还有热情专业的康复师。他们会陪伴他做游戏,教他生活技能,还带着他去看外面的世界。
小力父亲老潘(化名)说:“在这里我们还认识了同样境遇的精障人士和家属,找到了依靠和倾诉的对象。”老潘告诉记者,自己也通过康复师的引导,慢慢尝试改变与小力的沟通方式,小力的状态也越来越好了。
“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急性期住院治疗毕竟是短暂的,精神康复则要持续进行。住院康复不能替代社区康复,患者一定要走出家门,回归社会,这才是真正的治愈。”澄迈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何让患者走出“旋转门”?该负责人表示,在精神科医院之外,构建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干预,可有效打破这一困局。
对此,澄迈着力打造社区康复阵地。现已建立康复中心—学员—家庭三级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有效推动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资源整体化、系统化,促进280名精神障碍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社区康复。
居家养老服务让养老变“享老”
“下次过来能帮我代买些酱油和青菜吗?上次检查后,你告诉我饮食要清淡,我最近都吃得素了些。”8月2日,在澄迈县金江镇大美村,该村老人王澄儒对居家养老护理员王哲海说。
王澄儒患有视力残疾,无法外出务工,也没有子女照料生活,养鸡是他重要的经济来源。近几个月,王哲海时常上门为王澄儒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给他的生活平添了许多欢乐和慰藉。
今年以来,澄迈民政局通过为民办实事“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更好地提供服务,居家养老护理员的招聘工作以各镇为中心,招聘符合条件的本地青年,最大限度保证随叫随到。
“每回来都会收拾屋子、洗衣服,还能陪着我聊天,就像家人一样贴心。”王澄儒告诉记者,因为王哲海也有养殖经验,俩人还会一起讨论养鸡技术。
“老人都盼着我们上门,可亲热了,也时常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让我多坐会儿再走。”王哲海笑着告诉记者。
据了解,澄迈探索将“医”和“养”在家庭和社区相结合,更快推进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年人聚集。同时,为扩大服务面积,澄迈现已建立起以社区为平台、敬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在11个乡镇和金安筹备组实施“社工+护工+家政员”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为近500名老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真正让“养老”变“享老”。
农房抗震改造从忧居到“优居”
老有所养,住有安居是群众幸福生活的基础。今年以来,澄迈县把“农房抗震改造”项目列入2022年为民办实事事项,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房屋改造后,我们不仅住得舒心,也住得更安心。”8月3日,在澄迈县中兴镇福安村,望着建好的新房,村民蔡亲积笑着说。
改造前,蔡亲积家的瓦房常年存在排水不畅、因潮湿造成的蚊虫居多等问题,也因常年失修,房屋安全难以保障。
“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政府给我们补贴3.5万元,而且是原址重建,从申请到竣工验收,只用了半年的时间。”蔡亲积说。
同样期待入住新房的还有该村村民曾德帝。目前,曾德帝家的两层新房也在建设中。“再过两个月就可以入住了。”曾德帝高兴地说。
以提高农房抗震防灾和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目的,澄迈全力推进农房抗震改造工作。
“为确保农房抗震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县实行‘县镇同步逐户验收’制度,在改造项目竣工后,由县住建局组织各镇相关人员和改造农户、建筑工匠等,严格按照相关现行验收规范要求,逐户、逐项对照《海南省农房抗震改造竣工验收表》内容进行全面验收。”澄迈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该县已动工改造179户,动工率为100%,已竣工178户,竣工率为99.4%,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阶段性目标。()